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数学论文范文,中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学为中心,点亮数学课堂

  • 投稿少女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04次
  • 评分4
  • 52
  • 0

文/倪燕燕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树立起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自由地探究新知,在教师的积极地引导下快乐学习,在高效的兴趣激发中创新体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增强了学习的责任心和信心,而且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积聚了更多的发展能力。本文通过兴趣、形式、拓展三个方面对学为中心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希望我们的课堂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学为中心;高效课堂;课外延伸

在过去以教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师、教材、课堂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认知的形成和发展,也忽略了学生探究意识、合作能力等数学基本素养的培养。因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对问题的主动接收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参与的探究和思索,并且在主动的创作和和谐合作中掌握数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储备更多的发展能力。而要让学为中心巧妙的和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得更加协调,那么教师精心地设计和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在课堂上采用了激发兴趣和创新自主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轻松更有成效,下面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一、激发兴趣,创建高效课堂

享誉全球的俄国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什么是成功的教学曾经做出过解释,他强调了教学中的成功不是对强制方法的有效使用,而是能够有效地激发兴趣。结合现在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思想,我们广大的教师急需在课堂中采纳以学为主的新思想,让初中学生在真实地教学活动中高效学习。而要想达到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的双重目标,教师就必须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改进过去被动的灌输模式,加强对学生内心深层的兴趣的引发,从而更好地带动出学生潜在的自学主动性。只有对教学中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更好得激发后,才能真正地做到自己想学,自己要学。

例如我在讲解苏教版数学七年级第五章《图形的变化》一课中,考虑到初中学生对自然生活中的情景有着较高的关注度,所以没有按照以往的简单图形出示和口述讲述内容,而是利用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引起学生动手学的兴趣,在探究性的动态操作中了解图形变化的本质。首先我先问学生有没有见过天空中的流星?马上“见过流星”“还许过愿望呢”“流星一下就划过天空”等等声音此起彼伏,“那么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流星的运行?”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点动成线有了认识,所以很快就会回答出来。接着我问“你知道硬币在桌面旋转能形成什么图形吗?”学生抢着回答“球体”,“面动成体”等等,此时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于是我引入了动手自学的探究活动一:拿出你的三角板,看看绕直角边旋转和绕斜边旋转会有什么样的图形出现?探究活动二:裁剪一个梯形,绕其上底边和下底边旋转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这时,学生会主动地进行图形的旋转,积极地探究图形千变万化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于是课堂中学生边动手边讨论旋转后的图形是圆锥体还是圆锥与圆锥的组合体,是圆柱体还是圆锥与圆柱的组合体;而有个同学因为做出的是直角梯形,当他沿着直角边旋转后得到的是与众不同的圆台体,这个小发现让大家也激烈的争论了一番。而经过了自己动手学,合作讨论后,学生不但对点线面之间的变化了解得更深入,建立起对空间立体图形的深入感知,而且在这种以学生学为主的数学课堂上感受到动手的快乐和成功获得知识的愉悦。

二、创新形式,内容轻松有趣

在以教为主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是自导式的自己提问自己讲解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讲解中被动的接收知识。这样的教学很难培养出学生的自主能力,更对创新、探究等综合能力没有帮助。这与课标要求的促进学生持久的全面发展是相背离的,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理解,而且在思维和情感方面都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师要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采用更为活波的课堂形式和创新活动设计,让学生自身经历并感知数学模型的形成,建立起数学抽象思维和拓展数学各项技能。而且采用有趣情景和学生提问等多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导课堂的学习,积极向上的评价会让课堂气氛轻松而有凝聚力。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体不但身体动起来,思维也随之动起来。

例如我在讲授苏教版数学七年级《展开与折叠》一课中,考虑到教学目标是要对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和圆锥、圆柱的展开图形进行研究,如果采用创新的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这种自学研究式教学,效果将会比图片讲解更好。于是我创设了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更主动地进入学的角色。首先我给大家出示了一个正方体礼盒,并且在礼盒左上角顶点处有一个红色的樱桃。介绍说:“一只贪吃的蚂蚁想要从礼盒右侧底部往上爬去,吃那个红红的诱人的樱桃,不过蚂蚁不知道怎么走才是最短的距离,才能更快的吃到樱桃,你能告诉它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乐的合不拢嘴感觉很有趣,有的说蚂蚁直着爬上去,有的说需要拐个弯才行等等不同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而是微笑着说:“想要了解贪吃的蚂蚁到底是怎么走才最短,我们先要对正方体进行展开研究,看看它会有哪些展开图形。大家有没有兴趣动手试试呢?”学生响亮的回答到“好”,于是大家沿着不同的边对正方体教具进行展开实验。经过一番努力后,我在黑板上展出了学生动手的成果,并且鼓励他们在动手合作中的密切配合表现。接着我说:“我们对正方体的展开图已经掌握了,现在就来看看那只贪吃的蚂蚁吧,看看是不是如大家刚才猜测的那样,直着爬或是拐弯爬就会是最短路线”。此时学生已经摩拳擦掌就等着对猜测进行检验,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主动的相互讨论,积极的动手研究。这样通过有趣的情景和学生猜测、验证等问题自学过程,最后大家得出了在展开图中,蚂蚁和樱桃构成的直线距离是最短的结论,而不是刚才猜测的那样竖直地爬上去在往樱桃位置爬的路线最短。而当我再次提出“如果贪吃的蚂蚁是在圆柱体上爬行,也是要从右下角爬到左上角来,那么该如何走最短呢?”这个问题后,学生已经可以在纸上不需要讨论,自己就可以画出圆柱展开图中最短的路径来。

三、唤醒自主,形成课外延伸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上课对于老师来说不是喋喋不休的讲解,而更多的是要进行指导和纠正,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是死记硬背式的听讲,而是畅所欲言的讨论和报告。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能更好的促进教师将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自能主动的学习,从而在积极实践和讨论中对知识做到课堂掌握和课外延伸。也能够在教师辅助教学的呼唤引导下,对知识的新旧联系掌握更透彻,对学习辩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修正。让数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内的了解而是拓展到课本以外或是生活中去。

就如刚才提及的苏教版数学七年级《展开与折叠》一课来说,我在学生对正方体和圆柱体展开图形研究掌握的基础上,步步紧逼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这只贪吃的蚂蚁是在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上找樱桃吃,而蚂蚁还是在右下角,樱桃在左上角的位置上,你还能找到最短的路径吗?”当然这个问题不是课本上的内容,但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对这个课堂内容的拓展问题也可以轻松的想到解决方法就是对长方体展开图进行研究。考虑到在长方体展开图中,蚂蚁爬行会有两种不同的路线,需要通过计算或度量才能确定出最短的距离来。所以我鼓励学生说:“处处留心观察就会有很多发现,相信我们大家都是火眼金睛,能够在合作探索中找到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学生在鼓励的话语中信心大增,于是有的学生就发现了蚂蚁和樱桃位于两个相邻侧面的展开图中,而有的同学则发现蚂蚁和樱桃分别位于侧面和上面连接的展开图中,经过讨论发现这两条路径都是蚂蚁爬行可能经过的路径,但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后有一条是最短的,因而对于另一条路径是要进行排除的。这样在激励语言的促进中,学生不但对课堂内刚刚掌握的方法进行了实践运用,而且对课外的内容也进行了自主研究,并且通过互相启发、探讨辩论让学生更加喜爱探究奇妙的数学变化,更自信的在数学课堂展示自我。

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沉默不言到各抒己见,由生搬硬套到思维创新。这种在兴趣充分激发、课堂模式创新、自主意识恢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更好的体会数学知识形成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和学习欲,真正的让学和爱学变成了习惯,让创新、探究变成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需要打开束缚在学生身上的枷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动手动脑、思维活跃、创新不断的主体“学”中,实现课堂高效化和拓展化从而点亮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弘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