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德育教学论文范文,德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创新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10
  • 阅读量26次
  • 评分0

摘    要: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为当代高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特点,如教育环境和主体复杂化、教育理念和方法新型化、教育任务和要求严格化,但同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本文立足于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社会实践与理论指导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高校育人提供了新的方式,高校将实训基地设置在企业中,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企业发展的方向,发挥自身的特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国内外高校都在进行尝试和探索。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要完成从学术型大学到应用型、职业化的转变,政府、学校和市场这三要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的特点

1. 教育环境和主体复杂化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实践中,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得教育环境变得复杂,德育教育的要素不单单是老师、学生、教学媒介,还添加了企业带队老师、企业的环境等其他不确定的因素,教育的主体更加的多元化。企业追求利润和效率,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高生产力,而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企业经营理念与高校教育理念的冲突。


2. 教育理念和方法新型化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将教学延伸到了企业生产实践中。这类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更为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成为德育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此外,要注重学生企业实践期间的思想行为变化,并纳入学生管理的量化考核体系,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 教育任务和要求严格化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但是相对于学校内,老师和学生较为单一的人员组成,企业的人员组成更为的复杂,学生也容易被各类思想所诱导,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时下社会热点,更新教育内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对纷杂社会思潮的挑战。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的瓶颈

1. 高校培养目标不精准

高校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阵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各行业对高素质人才也有了新的标准。思想道德素质成为评价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高校依旧侧重于理论技能知识的传授,大学生德育教育建设仍有欠缺。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基本上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在政治素养和公民道德方面还无法达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德育教育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导致大学生政治素养、道德素质与社会所需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社会各类思潮涌动,大学生进入社会极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侵害,如何守住初心不动摇面临巨大挑战。


2. 教师职责意识不明确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承担着育人职责,而育人不仅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负责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老师主要分为三部分:任课老师、辅导员、企业带队老师。任课教师承担着传授文化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职责。但是目前部分专业课老师由于对德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培训落实不到位,导致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无法将德育教育理论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也无法与辅导员、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协同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来进行德育教育,课下与学生缺乏交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够了解。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开展德育教育,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收效甚微。企业带队老师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情况相比于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了解程度远远不够,对于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在产教融合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之间的责任分工划分不明确,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的效果大打折扣。


3. 社会实践不深入

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最终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但是,目前高校大多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德育教育方面的管理较为松懈在实践教育的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很多高校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参观革命根据地等等一系列的红色文化活动,但是由于前期高校对于历史、革命文化及其深层次的精神未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未能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调动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学生到合作的企业中参与实践生产活动,提供了一个提前接触社会的机会,也为日后走入社会积累经验。但是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重视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往往忽视了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此外,大多数的高校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并未制定有关德育教育的方案,也没纳入学生的考核体系中,使得德育教育的活动在大学生实习期间未能有效地开展。


4. 管理机制不协调

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共同育人体制,产教融合效果欠佳。校企合作在管理机制方面的缺失是影响产教融合推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不畅,管理机构职能重叠、部分职能部门缺失,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未形成,工作效率低下,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划分不明确。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仅仅是学到专业技能知识,忽视德育而且学校对学生实践实习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也存在“学校为完成教学任务寻求企业的实习场地,企业为谋求利润最大化,大量吸纳在校生充当免费的劳动力”的功利性思想,使得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未能真正的贯彻落实到位。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1. 加强产教融合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目标管理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要立足于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培养的全过程,着眼于时代发展的大势。首先,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无数的技能型人才为之奋斗。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多交流,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需要相适应。其次,依托产教融合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加强高校德育建设,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确保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最后,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加强产教双向导师职责提升全员育人质量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德育教育能否达到教育效果,关键取决于老师,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首先,明确岗位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是将理论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辅导员主要是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了解学生的诉求,在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企业带队老师在学生企业实习期间负责学生的专业技术指导和思想引领,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建立相应的问题预警机制。其次,每个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动态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老师之间要不定期地进行交流学习,分享教育和管理经验,了解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情况。最后,推进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地,同时也是教师进修学习的地方,鼓励教师们走进企业,了解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流程,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紧密的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产教融合育人效果

高校德育教育要走出课堂,将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实践全过程。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历史博物馆,感受红色革命文化。其次,实习是大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精心设计实习教学的内容。但是,由于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产生分歧。对此高校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实习岗位要保证与专业相一致,在实习的过程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既能提高专业技能,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未来职业规划。第二,规范企业实习考核标准。将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及其平时的表现纳入考核的范畴。


4. 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合作

企业和学校之间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特别是德育教育方面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的德育与技能培训同步发展。首先,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贯穿企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引导企业树立开展德育教育的观念。其次,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应建立中央到地方、高校到企业多层次的协调管理机制,细化分工明确责任职责,做好人才培养中的德育教育。[2]最后,简化校企合作教学的管理机构,精简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合作方式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案,将德育教育纳入实习量化考核。


参考文献

[1] 吴林龙,张韬喆.深入把握关于教师职责使命论述的理论内涵[J].思想教育研究,2017,5:11-14.

[2] 张芳芳,谢胜利,周郭许,苏雷.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0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