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班主任管理论文范文,班主任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票当选是为何

  • 投稿空一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941次
  • 评分4
  • 83
  • 0

刘春水

拜读了谢老师《竞争会上的眼泪》这篇文章,至少能看出班主任公正公平的意识以及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接纳,但是审视整个活动过程和小京高票当选区优秀学生之后的表现,却不能不深思。

一、偏离公正的结粜

案例中,班主任是力求公正公平地维护班级的规则,包括聘请语文老师监票、现场统计并严格尊重学生的评选结果。那么公正公平的操作后为什么会出现了偏离预期的结果?分析整个操作过程,这种结果并非偶然。

区优秀学生有选拔条件,这个条件恰恰是评选的规则和依据。然而班主任在这个规则上进行了变通。正如文中所说,“本来小京是没有资格竞选的”,为什么班主任给了他参评的机会?是因为“他一再执意坚持”。本没有参评资格的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实质上从最开始就偏离了公正公平的原则。作者还提出了另外的一个观点,就是“征求全班学生同意后”才决定给他这次机会的。似乎全班同意就可以修改规则。反过来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同意?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很看重在同学中的位置,此时任何学生的反对可能都会引起小京的敌对,从小京当副班长时的强势行为看,是否有学生担心受到报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班级中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有了机会,也说明班级的舆论导向出了问题,竞选偏离预期的结果也就理所当然了。

班卞任看似是给“差生”一个机会,照顾和关心的背后是执行规则的随意性。这样做的后果往往难以保uL公正公平,从长远角度看还会使学生养成变通执行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很多成人不遵守规则甚至经常变通规则的行为,其根源往往就是在这些阶段养成的。

二、缺乏引领的尊重

谢老师的文中只是阐述了小京的部分表现,无法了解其整个成长历程和影响因素,即使如此,按照我们惯常的认识,小京的行为可以被称为问题行为,他高票当选,恐怕这小只是小京声泪俱下的演讲和悲惨的经历打动了学生。

小京诸多在成人看来的一些偏差行为,如搞怪、与老师敌对等等,在孩子的眼中并不一定认为是不当的,甚至还会被有的学生认为是有本事的表现,受到学生的崇拜和羡慕。班主任认为小京身上的不良行为未必在班级中没有市场。因此,即使小京不讲述自己的家事,只要给小京参选的机会,也会有学生将票投给小京。

况且,小京还描述了家庭的悲惨遭遇以及自己在这种环境下的努力,对其前期的行为学生往往会抱以理解,加之这一阶段学生正处在多愁善感的时期,由此,学生最终将票投给了小京。

从文中看,谢老师特别尊重学生的选择和结果,尊重学生是应该的,这里需要思考的是,尊重学生是否不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选择的结果未必都是合适的,学生本身的不成熟才表明有成长的可能,由此,班主任需要进行积极的引领。当然,班主任的引领不是简单的否定,至少有两件事情可以做:一是前期通过良好班级舆论的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学生不选小京,这是最理想的。二是在选举之后,谢老师以及在场的老师都是认为不合适的,既然如此,可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最终的结果并不重要,遗憾的是,班主任失去了一个好的教育机会,也弱化了应有的引领作用。

三、关注不当的难题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爱心和关心,教师对学生关心既是职业要求,也是良好教育的保证。从小京的成长历程看,班主任是有爱心的,对每个学生给予了积极的关心和关注。然而,审视小京的行为变化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不当的关注往往容易引发问题。

在小京出现问题后,班主任关心学生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从文中的描述看,同学反映和班主任的观察都发现小京有了一些不当的行为,但班主任却“不忍否定他,只是旁敲侧击地跟他进行了交流”。为什么教师会有这样的心态,放在一般学生身上,能否有这种宽容和迁就?因为他是副班长,需要维护学生的权威?因为他作了承诺?班主任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从班干部成长的阶段看,这个时期正是开始出现问题的阶段,教师旁敲侧击的交流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也不知道如何改正错误。可以说,是教师的迁就和包容最终导致了小京被同学弹劾。

在小京出现严重的错误后,班主任是“抓住这次机会对他进行了呵斥,他当场向那位同学道歉,事后有所收敛”。仅仅是呵斥,学生是否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不是简单的要求和呵斥,而是应该提供学生有尊严的生活空间。班长不仅仅是职位和权利,更是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正是失去了这个位置,小京才有了后续的过激行为。当班主任不了解这一点,仅仅看到学生行为本身的偏差,并简单地针对行为采取要求、控制的方式,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教育不能仅仅凭着感情和爱心,也不是简单的希望,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采取恰当教育行为,这需要教师学习相关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把握他们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更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进而掌握有效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和管理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