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强“读”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 投稿简谱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52次
  • 评分4
  • 10
  • 0

杨咏梅

“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发展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生多读书,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净化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开阔自己的视野。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普遍现象,即教学中教师常常偏重于课文知识的理解,却忽视了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化的训练,缺乏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改革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首先应从“读”的训练开始。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在训练中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读”就是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刺激学生感官,反复读,学生就能逐渐领悟文章内容。如低年级教材中的《蜗牛的奖杯》《狐假虎威》等课文都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内容比较浅显,而类似“遥遥领先”“狐假虎威”等许多词语的含义都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感觉去揣摩,在教学中,我先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读后再带领孩子将这些词语或语言表演一下,学生就会便于理解和记忆了。“自读”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教师通过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稻秧历险记”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自读l、2自然段,读后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杂草的词语。学生读后画出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我及时提醒学生这些词语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反复品读后学生就逐一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先将重点段落进行泛读,再让学生仿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即指导学生学习了有关朗读的知识,把握了朗读的技巧和规律,同时又能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挤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要真正使学生变成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这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学习被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的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阅读应让学生潜心会文,披文以人情。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变多讲少读为少讲多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遇到难读的句子,教师应先示范,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品读悟读,如果不懂,还要再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熟读教材,在“读”中进行审美教育

只有依托语文教材中一篇篇饱含“人文”底蕴的范文,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的介入,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狐狸狡猾,而乌鸦虚荣,在课文结束时,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怎样应对狐狸的三次提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无一不体现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而加入了丰富的想象,更是让美的感受不断加深。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隐藏情感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们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如在学习“庐山云雾”时,将“雾来时”的“风起云涌“雾去时”的“轻轻柔柔”,“雾浓时”的“遮遮掩掩”以及“雾稀时”的“隐约之色”读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仅仅得到了欣赏的机会,获得了美的享受,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遗词造句加以描绘的,扩大了教学容量,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丰富想象,发展智力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欣赏到了大量光彩照人的形象,这些都是学生选择、模仿的对象。如《军神》《翻越远方的大山》《闪光的金子》等文章里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刘伯承、刘翔、徐虎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革命领袖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奥运冠军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进取精神;普通工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英雄人物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印在脑子里的,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四、抓课外,让学生主动读

学校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荷花》,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背景资料,并让学生阅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文章,名言等;学了《只有一个地球》,我就向学生介绍环境破坏的状况,并让学生课后去收集有关宇宙与地球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去充分了解地球,进而号召学生编写环保标语。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就选择了一些如图文并茂的故事,如:《洋葱头历险记》《爱心树》等,声情并茂地讲述,让学生百听不厌,甚至会模仿我的表情语气,复述故事。当我讲完故事,再向学生推荐其他同类课外书时,学生纷纷举手表示一定让家长想办法借阅或陪读。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故事。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讲成语故事向他们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如:通过解说“望梅止渴”让学生了解曹操为何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卧薪尝胆一词的解说中引导学生去感悟越王勾践“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耐精神。以此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我还在班级可开展“自给自足”式的图书补充活动,让学生的课外书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推荐书目和班级小小书法家自创“小名言”。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教师和学生还一起在黑板报中开辟了“小书虫”“好书推荐”“我思我悟”等专栏鼓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只有经常不断地对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跨世纪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杭州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