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考量学校新文化的主要标尺(上)

  • 投稿美少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77次
  • 评分4
  • 91
  • 0

王红顺

高效课堂的本质,是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文化体系:新课改——新教师——新课堂——新学生——新教育——新学校——新文化——新生态。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学校新文化建设,就是在教育哲学引领下,在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高效课堂教育学、生态学、文化学、管理学、学习学、学生发展观察与诊断学等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的支撑下,对传统学校文化做出校正、补充、拓展、提升,使之与现代学校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更加理性、科学地相互兼容、相互匹配,找出第三代课改的实施路径,使学校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课改之初改习惯,改到深处改文化。高效课堂推进呼唤新文化的启蒙,新文化的推进又加快了高效课堂升级换代的进程,可见,模式表达文化,文化反哺课堂。一所学校创生没创生出与高效课堂理念相匹配的学校新文化?创生出多少学校新文化?新文化助推高效课堂升级换代进展如何?新文化的生命力如何?检验的标准就是看所在学校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改观,尤其是看师生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修炼、净化、陶冶”的境界。为此,笔者提出考量新学校文化的九个主要标尺。

一、校长的文化思想

在学校新文化建设中,校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形象代言人,是学校文化的一面镜子。校长要从具体学校事务管理向学校文化的思想者转化。校长要肩负起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让自己的人格、品格、性格,成为优秀学校文化符号,成为学校文化的灵魂人物,成为学校文化的培养者。

校长要引领学校群体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担当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同时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设计者、宣传者和执行者。

校长还要善于将文化传统改造成为新文化的根基和底座,在新文化的平台上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提升。校长要善于将改革的理念和行为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进行思考。

二、学校的文化背景

学校树立了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学校文化系统能动态生成、优化升级并形成学校新文化诸要素良性互动的局面。

学校摒弃了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树立了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造就可持续胜任的教师,创办可持续攀高的学校,实施可持续提升的教育。学校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应当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位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家园。

学校对组成新文化诸要素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果把学校新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优美和谐的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就是这棵大树的繁枝密叶,良好的行为文化是树的枝干,全面和规范的制度是树的基脉,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树的深根,而学校精神则是大树的灵魂所在。

学校文化系统实现了动态生成、优化升级。学校文化是常新的,是动态发展的,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是个“情感物质”,如果不让师生去解读、言说,并与师生的生活和生命发生关联,那么,他们就会习以为常却又视而不见。文化其实是一种“生态”,它应该具有极大的生长空间并和师生一起实现自身的生长。只有让“文”作为载体,“化”成为过程,才能使文化真正内化到广大师生的心田,对其起到激励、鼓舞、教育作用。

学校文化系统良性高效运转。文化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从日常行为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化需要寻根、塑型,文化需要创生、创意。先进文化时时充盈校园,多彩校园处处体现教育。如,校园环境文化的创意体现了学校中的人对物质、环境的态度和方式;愿景变成风景,布局成为格局;校园是一个生态园、生活同、生命园:童话的、自然的、生活的(小学);自然的、生活的、自主的(初中);思想的、自然的、自主的(高中);放大环境文化的使用价值,把校园打造成一本教科书:绿化一美化一课程化;自然景观——文化景观——课程景观;学校每一处景观的设计,既是高尚精神的话语,又是富有教育意义和充满文化品位的艺术。

三、学校的文化底蕴

学校精神和文化力孕育逐渐成熟,文化精神和人文底蕴成为学校的灵性和血脉,成为学校永恒的风景。

学校重视培植学校精神。师生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应当把文化的创造权交付师生。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成为校长和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集体叙事”。一方面,师生用心阅读校园文化的景象与意象,在多元视角阅读中理解学校文化,并且对学校精神的提炼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学校发展赋予新的内涵,并给予新的解读。另一方面,对学校文化进行文化股份制改造,领导、教师、学生都入股校园文化。通过“征集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释文;给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找理由”“让师生为学校画像、评选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校园去处、写校园中的景物”等形式,每一个师生都成为学校文化的建设者,作为建设者的他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真正的股东,认同感、归属感、想象力自然也就有了。这时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再是抽象的图案、符号,它们已内化为学校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动力;这时校训不是写在纸上,校歌不是唱在嘴上,校标不是停留在图案上,而是走进了师生的心田里。

学校文化是延循“小组文化——课堂文化——教室文化——班级文化——学校文化”路径内生的。学校精神和文化力孕育逐渐成熟,学校精神弥漫在整个校园,时时处处浸润着师生的心田。如,体现学校精神的“三风一训”等内容,师生普遍有认同感,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学校精神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影响教师和学生,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素质,从而使师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

文化精神和人文底蕴成为学校的灵性和血脉,成为学校自己永恒的风景。学校成为催发师生共同奋进的精神生活家园,教师、学生在学校里能感受到文明、高尚、和谐,感受到在这么一种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时时处处都有一双无形的眼睛盯着你,一种无形的声音唤醒着你,让你感到应该约束自己,并不断激励自己做得更好。

四、学校的文化管理

学校管理已经成功实现转型,文化管理已进入实质实施阶段。

“强权代替民主,冷漠代替亲情,威压代替信任,形式代替实用”的管本位文化、应试文化得到了彻底矫正,学校管理已经成功实现转型。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得到了弘扬。学校管理确立了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学校领导把师生真正当成了服务的对象,改革了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定式,摒弃了以训斥、命令、控制、束缚乃至奴役和摧残为标志的刚性管理手段,代之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赞美、激励、参与、引导、沟通、交流、协商、对话、资助、支持、促进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手段,创造了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师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帮助与支持,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喜欢、留恋的地方。

文化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新追求。通过对文化的经营、整合,如思想观念的确立、价值取向的认同、文化氛围的创设、协作意识的强化等,挖掘干部教师的内在潜质,实现干部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管理追求的理想效果,是形成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形成一个师生互相支撑、互相赏识、互相感动的文化场。

学校新文化催生出了许多新制度。为教师设立了一些特殊的“假”,如,情绪假、亲情假、进修假、科研假。修订、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教师方面有《教师学术专业自制制度》《专家指导组辅导青年教师制度》《校长对教师思想引领制度》《教学问题招投标制度》《教师之间分享阅读精品制度》《观课、议课制度》、《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制度》等,学生方面有《学生权利公约》《对双困生实行导师制》《学生荣誉称号个人申报达标制度》《给潜能生打潜能分制度》《学情分析制度》《与学生进行道德对话(载体:学生的道德日记、教师的谈心日记、班级的生情日记)制度》等。

“制度文化化”已成为一种新时尚。一些新文化建设实验学校的校长已经意识到从文化角度来看待制度,并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在制定规章制度中,他们在条文中突出了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思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学会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制度文化创新必须以管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为落脚点,已成为校长们的共识。

五、学校的文化支点

深化高效课堂改革的链条已经形成,与第三代课改匹配的新文化已具雏形。

深化高效课堂改革链条已经形成。从追求分数高效到注重精神塑魂,从课堂改革延伸到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提升到教育改革、文化改革。全课程形成了合力:环境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孩子完整的“精神世界”,学科课程重在培养孩子智慧的“知识世界”,综合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孩子丰满的“生活世界”;“新三级课程”管理各自的领域和职责清晰;各个层面建立起了主动解决问题的课程管理机制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各级课程管理者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具备了专业化的课程管理技术手段和能力支撑。

学校有了《校级课程规划、学科课程实施纲要》,学校从教学管理走向了课程管理,实现了课程从执行到创生的飞跃。学校坚持素质教育从课程出发的理念,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路子,逐步构建起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和特色目标、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与第三代课改匹配的新文化已具雏形。课堂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到“人”的世界,实现了课堂世界“三生”(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共融,“三力”(学习力、发展力、生命力)共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已经成为现实的常态。

高效课堂呈现出新走向与新趋势:1.教学即儿童研究。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张皮”,教学的过程亦是儿童研究的过程,两者融为一体。儿童研究再也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前提,不仅仅是保证教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与以往研究“学情”不同,儿童研究既是为了获取“学情”,更是为了通过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学即儿童研究”正预示着改革的新趋向。2.学科教学成为文化与意义的获得过程。知识在内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四个层。我们以前只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智育的过程,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深入到知识的深层结构中去,只停留在了知识的第三个层次,即知识的解释性或者描述性意义的获得上,而没有能够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因而导致教学过程成为一些既定结论的传达,没有实现其文化与价值意义生成。课堂教学(智育)的效果,看上去是增长了知识,实际上却因为失落了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而沦为知识表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者某种技能的训练过程。3.从单纯关注课堂的教学意义升格为既要关注课堂的教学意义又要关注课堂的教育意义。一节课可能对学生终身施加影响因子主要有三个:文本显性或隐性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三格”及其课堂上创设的情感场对学生的影响;高效课堂独学、合学、展示、质疑等流程本身对学生影响。即我们要挖掘、放大、拓展高效课堂流程育人的价值。4.基于学科本质教学,实现了教学的灵性回归。回到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回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即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上去;回到学科独特的学习方式上去。5.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以及脑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新的技术带来教学的革命。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而且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把世界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自然与社会。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宜阳三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