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迁移与运用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204次
  • 评分4
  • 76
  • 0

◆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 陈玉燕

【摘 要】阅读,是一种运用;表达,也是一种运用,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在“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中,“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是一切有效教学的三大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科的一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思考、表达”这三种能力的迁移和运用,即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发现言意融合的妙处、发现语言问题,等等,习得阅读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并把这些习得有效地加以迁移运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能力,这才是有效课堂所应走的最佳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运用;迁移;语言文字;方法;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124-02

新课标描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运用;表达,也是一种运用。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可见思考也是一种运用。余文森教授指出:在“能力导向”的有效课堂教学中,“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是一切有效教学的三大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科的一般能力。”阅读教学更应该着力培养这样的核心能力。那么,一堂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如何去落实这样的能力培养,如何检验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否卓有成效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思考、表达”这三种能力的迁移和运用,即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发现言意融合的妙处、发现语言问题,等等,习得阅读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并把这些习得有效地加以迁移运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能力,这才是有效课堂所应走的最佳途径。

一、立足阅读的运用,迁移“读”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挖掘出核心训练点,教给合适的阅读方法,然后再依托这样的训练点,立足今后课外阅读的运用,向学生推荐类似的阅读材料,运用相同的阅读方法加以拓展阅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刷子李》这一课时,依据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抓住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充分感知人物形象,明确了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在学生惊叹于冯骥才大作家高明的写作技巧和精妙的语言表达时,笔者相机出示了同样出自他手的《泥人张》片段,引导学生运用课中抓“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阅读,经过自学讨论,进一步感受作者刻画人物手法运用的精妙。到此,阅读还没结束,笔者还向学生推荐了原著《俗世奇人》,引导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去阅读该书。这样,通过抓住文本与课外读物的联系点,全面辐射,巧妙迁移,延伸课外,阅读课堂又怎能不充满魅力呢?

二、立足表达的运用,迁移“写”的训练

阅读吸收是主体思维的内化活动,内化得怎样,要通过外化出的语言来表现。读写结合正是这种从“内化”到“外化”的有效桥梁。那么写什么?怎么写?什么时候写?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年段及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表达特点,找准训练点,找准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巧抓时机,立足表达的需要,迁移写的训练。

1.语言形式的迁移。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语言形式的迁移包括句式、段式的仿写,句式仿写对象为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复说”句式,等等,既有形式感,又有较强的表现力的句式。段式仿写对象为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句、段式仿写的理想状态为:初仿不脱离文本的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语言感悟;二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境,达到运用的目的。

例如,教学《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第十七自然段:“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这是由“愿意……就……”句式组成的排比段式。教学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到祖父园子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由、快乐,之后,笔者再让学生思考除了文中提到的,祖父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是快乐、自由的,用上“愿意……就……”句式来说一说。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自己在哪里也感受过这样的自由快乐,让学生运用“在( )也是自由的。( )愿意()就( );( )愿意( )就( )……”的段式结构写一段话。像这样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迁移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2.写作方法的迁移。写作方法即是作者写作时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借物喻人、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咏物抒情,等等。写作方法似乎是种表达方法,而实质却体现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时,应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体会这种写作手法在表情达意的作用,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了不起”,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方法”。而文中对儿子的勇敢和富有爱心却只有寥寥几笔,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练笔的空间。笔者让学生充分研读作者表现父亲“了不起”的重点句段,领会了细节刻画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后,让学生想象:废墟下,当黑暗和恐惧笼罩着被埋压的孩子们时,阿曼达他们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6小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会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等细节写一段话。这样依据训练目标,从写作的角度迁移写法,既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真正从内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又能巩固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手法,在实践的语言运用中提高写作能力。

3.写作体裁的迁移。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只要转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以互相迁移转换。例如,学了剧本《半截蜡烛》,就可以依照剧本的写作形式把学过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改编成剧本。学了《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等童话故事,了解了童话故事的写作特点后,让学生试着把《鲸》、《新型玻璃》等说明文改写成童话,等等,这些语言实践是扎实有效的,也是实用的,能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对文本的形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立足思维的运用,迁移“想”的训练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量无边的人。”温儒敏教授在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讲到阅读的重要功能是促进思维的发展。余文森教授也指出:思维是可教的。思考方法从具体层面上讲,主要是分析思考法、综合思考法、聚合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发散思考法、聚合思考法、逆向思考法、联想思考法、形象思考法、想象思考法等。为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经验,且迁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例如,学习了古诗,依据诗意和插图,让学生想象画面,改写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还有续编故事,利用文本的空白想象、补充等,读后引导学生利用联想思考法训练他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并加以迁移运用。

又如,学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课后,笔者设计了“1+1=?”的游戏,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运用在本课中习得的思维方法(发散思考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答案:从数学角度上看等于2;从汉字角度上看是:“王”“田”……从拼图的角度上看:是兔子的耳朵、燕子的尾巴……进而让学生利用推理的方法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学生们感悟深刻,感概不已,最后,笔者让学生模仿本课的写法,以《1+1的启示》把游戏的过程写下来,学生们有感而发,写出来的文章也充满智慧的灵光。

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一文中指出: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中去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运用,迁移所得,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进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