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谈以问题促学用语言深入实施

  • 投稿伟大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13次
  • 评分4
  • 36
  • 0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221112) 张晓露

[摘 要]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扎实地学语言、用语言。教师精心提炼问题,以有效的提问引领学生拓展思维,就能够促进学用语言的更深入实施。

[关键词]问题 提炼 学用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5

学用语言,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可是,如何在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呢?提问无疑是促进教学深入的导火线,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引擎。

一、问题扫描

1.问题太大,学生思考无方向

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很多教师都能够发现数字描写是文本的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于是课上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体会。有的教师这样设问:默读这一自然段,标画出带有数字的语句,联系前后文读一读,用心体会,看能不能读出数字背后的意思。有的教师这样提问:数字是会说话的,这些数字告诉你什么信息?还有的教师在本课的拓展训练中这样设计:如果让你也用数字来说明,你准备写什么?

上述问题都太大、太模糊,学生不知该向哪个方向思考。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数字有:“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等。这样抽象的数字不具体化,数字背后包含的心血学生就很难真切体会到。

2.问题太白,学生思考无兴趣

《夕阳真美》第二自然段课文:“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有教师这样提问:天空变美了,还有什么变美了?学生说:西山。教师又问:“什么样的西山?学生答:“连绵起伏的西山。”

这些问题就是课文内容的转换,没有思维含量,学生回答时不需要通过大脑的思考,照本宣科即可。这样的问题就不可能激起学生探究挑战的欲望,学生也难以透过语言文字表面,走向语言文字背后。

3.问题模糊,学生思考无目标

《水乡歌》第一自然段课文:

水乡什么多?

水多。

千条渠,万条河,

池塘一个连一个,

处处绿水荡清波。

许多教师提的问题是:“这一节中哪个字出现得多?”学生答:“多;水;河……”当学生还继续猜时,教师着急了:“浓缩一点。”由于问题模糊,指向不明,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实,答案是学生一读便知的。

二、提炼问题:促进学用语言的关键

由于问题的设计过于随意,没有经过教师的精心推敲和提炼,所以,教学没有触及语文学习的本质问题——语言的学与用,因而导致阅读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那么,优质的问题如何提炼呢?

1.抽丝剥茧,精心设计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教学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一般可以从以下维度去思考。

(1)紧扣文本题目设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的灵魂。它往往折射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因此,把课题作为“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探索的欲望。如《哪吒闹海》一文可以聚焦题眼“闹”字设计问题:为什么要闹海?怎样闹海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这些问题直抵课文中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同时,又指向了文本是如何塑造哪吒这一形象的。

(2)围绕课文主旨设问

课文的主旨就是课文要表现的意图。在小学的课文中多出现在课文的首尾,一般为文本的中心句。它同样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抓住中心词句来提炼主线,构架教学流程,设计主问题,必能使“文”与“道”融为一体。如教学《詹天佑》,我们不妨以“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来设计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从哪几件事来表现他的杰出的?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3)围绕语用设计问题

课文仅仅是个例子。课文是规范的学生习作的范本,教师可以把课文作为材料,用教材教学生学语文。比如,《广玉兰》一文描写了广玉兰的纯洁与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广玉兰》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哪些描写“花”的方法呢?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圈圈画画,感悟了语言的魅力,体会了作者的写作妙法。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得言、得意、得法的过程。

2.层层递进,有效生成问题群

在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应简明概括。但是为了在教学中不断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还要预设好一组层层递进的问题群。

(1)横向拓展型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其中某个问题的理解能从原有的知识框架中跳出来,在时空上做拓展性的延伸。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围绕着司马迁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等问题,通过补充资料,促使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再横向拓展抛出问题:“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人物?”学生通过想象延伸出新的信息,像谈迁、诺贝尔等。这样,通过思维的延伸,学生将不同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深刻、更实际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2)深入探究型

把教学难点设计成一个大问题,然后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对大问题产生新的认识,一举突破难点。如《晏子使楚》一文,可设计问题:“你认为晏子是个什么人?”“课文是从哪几件事来突出表现晏子的聪明与优秀的口才的?”“他是怎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优秀的口才来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为什么这些话能表明他的聪明才智与优秀的口才?”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同时,领略了晏子的聪明才智和优秀口才,他的形象地在学生心目中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3)理解运用型

崔峦老师曾谆谆告诫过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固然要坚持语言内容的理解,但更需要花大力气、用大工夫关注言语形式,让学生知道课文说了什么、写了什么,更要领悟到课文是怎样说、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从而逐步扭转长期以来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只顾内容不顾形式的片面做法,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言意互转、言意共融的本来面目上来。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可围绕“学习抓住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语文知识点展开教学。先是阅读思考:“认真阅读课文,刘老师放风筝的表现中,哪些让你印象深刻?请找出相应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透过“故意撒手”“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等动作语句,体会到了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表达效果和重要作用;最后,教师强化认识:提供一个动作细节描写或神态细节描写的阅读材料,在同质或异质的拓展阅读中,再次加深和强化对细节描写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如此以语言学习带动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教学,强化了语言形式的学习和体会,达到了言意兼得的教学境界。

(责编 刘宇帆)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