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培养语文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 投稿国士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67次
  • 评分4
  • 73
  • 0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实验小学(542800) 吴巧珍

语文思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思维。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优化教学氛围,激发思维兴趣

1. 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孔子在《学记》说:“亲其师,信其道。”长此以往,进而“爱其师,乐其道”。是的,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自然就对这位老师所教科目深感兴趣,会以顽强的毅力学好这门学科。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与课堂融为一体。在课堂中,我们还要做学生的好朋友,坦诚地与学生相处、交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奇思妙想。如课堂上经常这样说:“我们一起来写写好吗?”“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能跟大家说说吗?” ……学生创新的欲望就在教师的言语间悄悄地被激发出来。同时,教师的肯定能让学生创新的热情高涨。“你真了不起!”“你说得我都心动了!”“你真是一位出色的小老师!”……听到这一声声赞扬,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奇特的想法说出来,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被赏识的愉悦心境之中。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导学生。如:“谁的反应最快?”“谁的发言最精彩?”“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能战胜老师?”……实践证明,我们的每一句话,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课堂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多元化的提问来达到。

例如,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教师提问:“文中第三自然段的景色描写是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呢?”有的学生认为:这一段描写写出了诸葛亮居住地景色的秀丽,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儒雅、智慧的特点;有的认为:这样的描写突出了诸葛亮高洁的品性,为下文人物性格塑造做好铺垫;有些学生则认为:这样描写哆嗦,不够直截了当。通过激烈地争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对课文有了更深刻、更透彻的了解,同时也使沉闷的课堂更具有活跃性。又如,《爱如茉莉》一文有这样一段: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教学时,教师提出质疑:“文中‘探’字可以换成什么字?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学生通过“探”与“照”“射”字的比较,体会出“探”字在这里更能体现出父母之间那淡淡的如茉莉般的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连阳光都不忍打破这一个相依相偎的温馨的画面。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感受到“探”字的独特与感情魅力,也能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深深领悟到语言是有温度的。在如此生动的课堂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便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了提高。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

发散思维指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单一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好坏,标志着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锻炼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智力,能使学生的视野变得广阔,从而成为一名有才学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摆脱教参和资料的束缚,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展开教学。比如,教学《九色鹿》一课,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懂得“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决不能背信弃义”的层面上。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走进“标准”答案的怪圈,思维就会被禁锢。假设我们在学生懂得道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调达受到重重的惩罚后,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痛改前非,便来到九色鹿面前诚心忏悔,九色鹿会有何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肯定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认为:调达在金钱面前背信弃义,对他的这种行为,九色鹿是不会原谅他的;有的认为:九色鹿是胸襟开阔的人,既然调达知道错了,会给他一个机会,知错能改是好的!……像这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发展的确角度看问题,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懂得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宽容的心态,懂得应与人和睦相处。可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就能有所创造、有所发现,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挖掘教材空白,激发想象活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确,没有想象,思维就像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涟渏。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不少课文适合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训练点,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尽情地释放学生想象的翅膀。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六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都默默地低下了头。”教学这一片断时,教师可抓住两个训练点:一是先引导学生想象骡子在“嘶叫”些什么,让学生体会到骡子临死前那种绝望及哀痛的心情;二是让学生想象骡子“默默低下了头”时在想什么。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深切了解骡子善解人意、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样的想象,不仅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而且还触动了学生心中那根正义之弦,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又如,教学《生命桥》一文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当老羚羊笔直地坠入山涧时,你会听到什么声音?有的学生从老羚羊的角度说,有的学生从年轻羚羊的角度说,从而体会用老羚羊的死作为作为桥墩的生命桥的悲壮场面,感受羚羊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老羚羊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样,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训练中让学生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通过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的确,语言是架设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座桥梁。作为一名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我们不能只注意学生书面语言的训练,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因为一个说话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呢?

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想说、乐说,不断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开展课前三分钟说新闻或讲笑话活动,让学生上讲台自由表达。这三分钟时间,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了,学生用语变得更精当了,思路变得更清晰了。

总之,我们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相信学生,把自主探索学习的权利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