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教学设计

  • 投稿多墨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44次
  • 评分4
  • 69
  • 0

佘乐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回归内心,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去抓取景物的特征。

2.完成贴切生动的迁移联想,并用细节文字呈现。

3.设计场景,用其他景物的烘托凸显景物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1300年前,24岁的李白带着对更为广阔的大好河山的好奇,也带着建功立业的期盼,“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巴蜀之地,途经荆楚之国。今天,我寻着太白的足迹,从重庆来到荆州,同样也带着好奇与期盼,好奇荆州这座历史古城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也期盼着用短短一堂作文课打开同学们的心扉,用细腻的感知、灵动的思维、美好的情思让我们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

二、读习作,发现问题

出示习作:“这,就是一只鸟巢,由树枝构成,围成一个圆形,中间又陷下去,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战士,充满了野性的自然气息。”

鸟巢,我们今天笔下的景物(出示实物)。这是我之前的一位学生写下的文字,当时我的要求是运用联想来描写鸟巢的外形,大家来点评一下,说说它的优点和缺点吧。

明确:

1.优点:运用联想,并用比喻的修辞呈现:多角度观察鸟巢。

2.缺点:观察不仔细;联想不贴切;描写不细致。

三、抓特征,联想写形

1.同学们,你们从鸟巢的形状、颜色、材质等角度联想到了什么呢?

2.只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寻找相似之处,在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通过联想就迅速建立起联系。写作文时用联想,用一物来摹画另一物,会让作文内容显得更丰富更有趣味。我们有了贴切的联想,就有了“鸟巢就像一顶帽子’这个句子,但这个句子也还不够生动,怎样让这个联想用得更生动一些呢?(生:加修饰语)怎么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文字:

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3.找一找茨威格由托尔斯泰的面部联想到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加修饰语的? (答案略)

提示:添加修饰语的目的是让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我们抓景物的特征,其实就是在用心去体验和感受这一景物,而运用联想,用一物来摹画另一物,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感受和体验用另一景物传递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在添加修饰语时应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融入进具体、真切的文字中,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4.运用联想总是使用“……像……”的句式会显得很单调,可以使用更丰富的比喻词,也可以尝试不用比喻,例句里“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就是采用比较的句式。鼓励学生用更多有创意的方式来呈现联想。

5.写作练习:续写“这,就是一只鸟巢……”,抓特征,用联想写鸟巢的形。

(展示并点评)

四、设场景,烘托传神

通过联想,我们描摹出了带有自身感受的鸟巢的形,但仅仅是这样,它就鲜活了吗?万物都有它所处的环境,我们笔下的景物也一样。现在我们笔下的鸟巢,还仿佛是在一张白纸上,我们要为它添加一个场景,让它在场景中拥有灵魂,拥有生命,成为一个有背景、有经历的鸟巢。场景应该怎么创设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文字: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缘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明确:场景的创设,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通过周围景物以及活动对我们笔下的景物进行烘托。

写作练习: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张开想象的翅膀,为你心中的鸟巢创设场景。

五、抒感受,点染情思

我们写下了心中的鸟巢,并为它设计了场景,它已经不再是个简单的用枯枝搭成的物品,已变得有生命,有灵魂,它的身上早已倾注了我们的情感,就像前段时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当美食染上人间的烟火,让人流连的不仅是美昧,更是人间真情。此时,巢已不再仅仅是巢,请在片段最后,用一句话写下你面对此巢、此景的感受吧。

六、展示全文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景物描写状其形、传其神的过程,学生用三段文字从鸟巢的外形写到了它的神韵,赋予它真实可感的形象、灵魂。让学生在朗读三个片段组合在一起的小短文的过程中,去体会自己作文的变化。

写作练习:一分钟时间,浏览三个片段,将文段修改通顺,然后在音乐中向全班展示。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读到了你们心里的鸟巢,它从我们的眼中走进心里,再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心中,我们的情思就是它的生命,它让作文变得有个性、有特点,鲜活而生动。其实,万物都好比鸟巢,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形象,“抓特征,联想写形”,“设场景,烘托传神”,“抒感受,点染情思”。鲜活的景物,来源于鲜活的生命,鲜活的生命则来源于细腻的感知、灵动的思维和美好的情怀。同学们,让我们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让我们的作文鲜活起来,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起来。

(重庆二十九中学400010)

(本设计用于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该课荣获一等奖。)

简评一

发现与表达

杨桦

《让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教学设计潜在地含有两个主问题:-是“发现什么”,二是“如何表达”。发现什么,就是发现自然景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如何表达,就是在多彩的自然景物中如何采撷瑰丽诉之于笔端,再现“活脱脱”的景物,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之感。课堂上通过解决这两个主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让学生明白写作要学会丰富表达的内容,笔下的景物才能鲜活起来。教师的这一思路在“教学目标”中已明确表达。

教师不仅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而且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充分考虑到开启学生写作思路的路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让每个学生所“发现”的景物特征一定是源于自己的真实体验,每个人对景物的感觉与认识一定是不同于他人的。这其实是在具体落实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原则。另一条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要学会“表达”,表达分两个步骤:一是微观着手,用细节展示,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个由此及彼,教师认为是一种“迁移”,源于实景的要“贴切”,描摹出来的景物要“生动”;二是宏观布局,教师设计用场景显示,用其他景物衬托主体景物。这样,主次景物、诸多景物在由此及彼的迁移中愈发鲜活起来。教师将教学思路置于“教学重难点”中,也是颇具新意的。这不仅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依归来组织教学的理念;而且也告诉大家点拨学生写作思路,教给他们一些写作方法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若能在教学重难点有所突破,教学就会有所创新,学生就会有所收获。

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有四个环节:“读习作,发现问题”“抓特征,联想写形”“设场景,烘托传神”“抒感受,点染情思”。这四个环节内在逻辑严密,目的就是解决“发现什么”“如何表达”的问题。“读习作,发现问题”环节,从对鸟巢做“实话实说”的习作进行点评开始,说说这篇习作的优缺点,实际上暗含了教学要求,写作要在发现多彩的景物世界前提下,让自己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但这篇习作没有写好,大家如何从中悟出表达的规律呢?继之以“抓特征,联想写形”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先是写作指导,后是写作训练。教师的指导过程是重点,首先抛出问题,从鸟巢的形状等联想到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要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联想的道理;最后,以茨威格写托尔斯泰面部时所联想到的、以及用加修饰语来进行描写的例子,表明围绕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用修辞性语言加以表达,才能让景物鲜活起来。举例颇具匠心,教师没有直接指导学生如何去写鸟巢,而是宕开一笔,举另一例来说明写作道理,所举名篇之例,又具点拨之效用。“设场景,烘托传神”环节,设场景的构思十分巧妙。宏观布局,思路开阔。增设主体景物的背景和环境,让孤立的景物丰满起来,充盈着生命的活力和张力。这种设计源于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但又高于客观世界,让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是不同于自然界的“这一个”。“抒感受,点染情思”环节,依然体现了宏观布局的设计。但与“设场景,烘托传神”环节不同的是,这个环节侧重从情感、情意出发,多采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对所描写景物的满腔真情和热情。

当然,若说不足,设计中有些局部环节略显变化不够,单调一些。如教师写作指导中所举的例子,均出自名家之手,为何不能举其他例子呢?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30061)

简评二

一个设计精细的片段作文指导案例

杜德林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教师用心规划的教学蓝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而,要想课上得好,首先要有一个精心的教学设计。佘乐老师就非常用心地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实用而又不失技巧的片段作文指导案例。

首先,可操作性强。设计是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方案,贵在实用,操作性强。当下许多设计,有的是“纸上谈兵”,真正到了课堂则用不上;有的是“花架子”,花样繁多,实用性不强;还有的是“摆设”,写的是一个样子,课堂上呈现的则是另一个样子。而佘老师的设计则不同。比如,课堂上,他提供了一个鸟巢实物,让学生们可观可感,这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再如,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他还提供了几个片段的写作案例,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中对托尔斯特面部的描写文字,朱自清《春》中关于雨的场景描写的文字,等等。这些素材既可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又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升他们思维的品质。这种设计有具体之物,有可资借鉴的范例,使课堂有依据,有抓手,可操作性强,现场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其次,知识引入、写作指导的时机把握与方法运用恰到好处。李老师在开篇针对学生具体“病文”引出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逐步引入改进“病文”的相关写作知识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做就远胜于那些开篇就大量讲授抽象的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做法。这体现出他对作文教学的准确思考与研究,体现了对学情的精准把握。

再次,具有逻辑性、层级性和相对完整性。这个教案设计的是片段的作文教学案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单项写作表达能力。李老师采用由易到难的方法,一步一步向前走,走一步深化一步,优化一步。教学思路很缜密,教学指导很到位。一写,“抓住特征、联想写形”;二写,“设置场景,烘托传神”;三写,“抒发感受,点染情思”。由“形”到“景”,再到“神”,咏物抒情,写物寄意。虽然是片段作文指导,但由“外”及“内”,“形”“神”兼备,构成写作过程与思维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看似“片段”,实则结构较完整,是有机的整体。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符合作文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入体察和感悟,长此以往,对提高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成效大有裨益。

当然,导入部分与其他部分衔接有些不够紧密,似有“哗众取宠”之嫌。一个好的导语应该是教学设计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可有可无,更不能“节外生枝”“多此一举”。这一点,尚需完善。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