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特质及其实施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3-01
  • 阅读量80次
  • 评分0

摘    要: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篇目,都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深刻典型性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深入而独特的感悟,也是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金玉碰撞的产物。作为作家艺术心血的凝华,其所体现出的是作者的美学观点,带给读者的是美的感受和美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语言这种自我表达与人际交流工具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了审美愉悦,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因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熏陶的重要场所和媒介,是教给学生美学知识、提升学生美学素养、赋予学生正确三观的不竭源泉。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美育特质,让它在整个中学阶段各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权重当中显得占比尤重。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特质;实施策略;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an Zhang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与审美性高度结合的学科,帮助学生的日常交际与实践应用是其首要功能,给学生以美学享受并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则是其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性的特质,也是语文学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极具重要性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在内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具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层面美的感悟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质,在学校的日常语文教学当中已被给予高度重视与贯彻落实。本研究将从中学语文教学所体现出来的美育特质,以及日常教学当中的一些具体实施办法这两个大的方面来探讨。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特质

(一)初中语文教材选文表现出了高度的美学色彩,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活水源头

首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具有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是大自然所给予人的美的感受,如春风杨柳、蒹葭苍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南山黄菊、阴阳昏晓等,属于原生态景致,其未经人类的破坏性改造,保留了自然景色的初始状态,表现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灵动,或雄浑,让人不由生发或心旷神怡、或慷慨豪迈、或瞬间顿悟的不同心理感受。当今社会氛围宽松,民主开明,文化多元,思潮迭起,当然,有时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非主流、负能量思想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道德品质形成误导,加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自主意识逐渐萌发,但三观未正,思想叛逆,身心发育不同步,往往内心迷惘,情绪不稳定,需要美的事物和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引导。此时,语文教材中对自然美的描绘,就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欣赏自然、娱情山水、放飞心灵的层面上来,起到给学生思想减压的作用,具有培养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志品质的功效。


其次,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有大量介绍人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篇目,对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已取得的高度文明,了解人类社会的艺术创造,进而提高认识美与欣赏美的水平意义重大。创造是人类社会一切文明的出发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受限于人们获取优质美学资源能力的不足和普遍不高的审美素养,那些“泛艺术”“伪艺术”大行其道,成为学生审美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和社会在塑造学生正确审美取向过程当中的拦路虎。但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也确实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代表人类智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这个世界上的最高文明成就。如万里长城、北京故宫、乐山大佛、天津泥人、巴黎圣母院、罗马斗兽场等,由于设计师和劳动者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设计、建造出了大量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建筑或工艺美术杰作。他们采用既遵循自然与科学规律,又渗入作者自己的个性化审美理念和独创性的艺术手法,将山水木石这些大自然的精美馈赠与人类的艺术创造才思高度融合,作品令人叹为观止,颇受启迪。在讲授这些选文时,如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引导,学生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到大自然蕴含万物的广博,更能从人类对大自然的审美性改造当中体会到人类的艺术智慧,以及人类无穷的艺术创造力,进而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这方面,应当引起中学语文教师高度关切。


再次,中学语文教材选文表现出极为浓烈的社会美的特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磨砺品行,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眼界开阔、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文以载道,说的就是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家思想的结晶与展示,所表现出的都是作家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感受。文艺的本质是思想,一个文学家,首先肯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者更进一步是一个思想家,我们拜读他们的作品,其实是在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探访他们的精神家园,与他们做心与心沟通。中学生少年初成,血气方刚,正是构建正确三观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需要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思想的引导,而语文科目作为展示与传递人文思想的平台,自然成为了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体悟人生的主要媒介,和塑造学生正直、高尚、美好人格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社会美教育的绝佳方式。中学语文教材中足以体现其社会美的素材十分丰富,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所表现出的伟岸胸襟;杜牧《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另类历史视角;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天悯人;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婉伤痛;鲁迅《彷徨》《呐喊》中的孤独觉醒……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它们无不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深刻思索与领悟,散发着社会美的独特内涵。语文教材社会美的核心内容是作家内在的心灵美,是人文精神,当其与特定的事物构成独具魅力的深刻意象时,就成了铸就具有崇高、智慧、善良等美好品质的社会人的核心要素。因此,语文教学是以社会美作为隐形主题贯穿于课堂始终的,它在向学生揭示美的真谛、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体现出了艺术美的特征。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创造美、展示美、歌颂美的艺术,美是艺术的根本特征,也是文学的不二灵魂[1]P186。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就曾提出过著名的诗歌创作“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其观点深受学界的一致肯定与赞赏。语文科目中有许多篇目涉及到其他的艺术类别,比如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中学语文课堂成了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对学生进行艺术启蒙的地方,也成为我们传播文化艺术的重要阵地,语文在美学与艺术教育方面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艺术审美性,在诗、词、曲等诗歌艺术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是一种最精炼、最唯美、最要求作者具备多种功力的文学样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信息,通过感悟诗歌的形式美与思想美,一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诗歌语感,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虽然人们审美方面的能力与每个人的资质天赋有关,但却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加以培养,尤其是中学语文课堂对学生艺术才思的塑造可以说居功至伟,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美学教育。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具有美育特质

美可以是一处景物给予人的感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首诗歌给予人的感受。除了这些静态的事物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之外,某些动态的事物同样也能带给人以美感,所以“行为艺术”因此而诞生,这就是过程美。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展示是多方面的,不论是作家作品、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情感态度、写作技巧等各个方面,都渗透与体现着美感教育。了解作家的生平故事、成长历程、思想倾向、艺术风格,学生就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艰辛,获得奋斗的激励。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都是基于现实而创造出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文学的美感,对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意义重大。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情感与生活感悟,通过阅读,作家和读者得到了心灵的沟通,从而达到表达思想、教化世人的效果[2]P28。文章想要更好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抒发性灵,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离不开纯熟的写作技巧的运用。反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赏析作品的写作技巧、发掘作家的艺术风格,就成了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往往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最能够直接给学生揭示语文独特的美学属性的环节,比如诗歌教学,教师对意象的分析、对意境的把握、对骈偶押韵的讲解、对诗作主题的提炼,整个教学过程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教师都是在从诗歌的不同侧面作为切入点,来告诉学生什么是美,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仿效创作的欲望,受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这都是语文教学过程所展现出来的美学特点。


成功的语文教师总是能做到自身与教材的相通。教师即是教材,教材即是教师。教师的思维逻辑与教材的思维逻辑相通,教师的心思与教材内容相通,教师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违背教材;教师能超越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教师对教材与大纲理解深刻,教师与教材不分你我,彼此交融,教师就会进入一种忘我乃至无我的艺术境界,在这样的具有艺术美感的课堂上,加之师生的良性互动、情感的自由交流,学生思想的火花就会像疾风一样从胸中升起,情感就像流水一样倾泻而出,受到熏陶、感染、触动,种种感情就会油然而生,于是整个课堂就充满了美的气息。另外,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庄重得体、挥洒自如的仪容仪表,含蓄蕴藉、明白晓畅的教学语言,以及教师对作品文字内容的艺术性讲解、对作品精神主题的艺术性呈现、对作品技巧手法的艺术性介绍,综合起来就使得整个课堂无时无刻不充盈着美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与美的熏陶。


可以说,中学语文科目在其教学过程当中,不仅教给了学生以社会交往的技能,同时也将美的教育贯穿在了其中,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了解了社会,学会了做人,还得到了情操的熏陶,获得了美的享受。


(三)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效果具有美育特质

美的事物能激发一个人内在的向善的力量,可以推动个体朝着美的方向前进,从而推动整个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行。所以,美育的目的就是要启迪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明确美的标准,培植发现美的眼睛,完善学生的人格,激励学生向善向美的内驱力,在认识美、体会美、感悟美的基础上,能够发扬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既丰富了自己,又回馈了社会的目的。


譬如,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选文《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对岳阳楼周边阴晴两种景色做了极富感情色彩的描写,文辞讲究骈偶,语句整饬,韵律协调,不论是其笔下的自然景象,还是蕴含的悲喜感情,都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当然,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悲悯情怀,不断地激励着后世仁人志士,为解济苍生、一心为民而前仆后继,文章传递出的这种伟岸胸襟和远大抱负,在塑造青少年学生崇高精神品质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所难以企及的。


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3]P12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最纯真烂漫与追求上进的时代,并且可塑性极强,语文教学通过具有美学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与体会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文化,感悟人生哲理,获得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必将让其获益一生。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学生美学素养的提高与意志品质的崛起,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语文课堂中实现美育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美育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质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并让学生体会人类社会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是了解、继承与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想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这一目的,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朗诵中体现语文教学的美育色彩

朗诵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对文本进行具有自主感情色彩的二次建构的重要方式,它是将静态的文字变为动态的声音的过程。朗诵首先能够带给朗读者来自于文本本身的审美体验,在朗读中,学生能打破时空带来的限制,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触摸到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并且,学生在朗诵中还可以更进一步对文中意象进行具有个性色彩的组合,从而生成富有个性色彩的意境画面,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当学生将作品大声且有感情地朗诵出来,他就必然能够获得足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学享受,进而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生活的美好。而当他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与赞扬之后,又会获得精神层面的二次享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去着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感悟能力,以及努力提高学生朗读时的语言表现力,从音色、语调、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各个方面做有益的指导与启发。必要的时候,教师的朗诵示范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朗诵的形式方面,也可以尝试着让其丰富多样化,将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相结合,如此,就会有更好的美育效果。“此时有声胜无声”应该是对朗诵之于美育重要意义的高度总结。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诵在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重视阅读教学在美育当中的作用

阅读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丰富的阅读量和广泛的阅读面,可以快速地加深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引起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阅读不仅能让人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让人变得睿智,同时还是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方式。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设置不同的阅读形式,而不同的阅读形式也可以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收获:读单篇文章可以获得对某一个生活瞬间或者某一个社会事件的情感体验;对比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类的文学作品,或某一位作家的某几篇作品,做出关联性方面的对比分析,找到异同,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对于学生感悟这个类别或这位作家的作品风格,以获得美的感受和美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通读一部书,则可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把握一位作家的创作风格与特色,进而较为全面地了解作家作品,得到更为丰厚的审美体验。


审美作为一种需要客体对象的心理体验活动,一般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外物的美学感受,而阅读正是阅读者对客体文本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二者在实现方式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与相通性。所以,通过阅读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阅读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引起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并需认真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去。


(三)写作是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造美、表现美的主要形式,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欣赏美与表现美是审美活动的两个主要方面,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善于表现美,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审美水平,是学校美育工作的目的。如果说阅读是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写作作为一种抒情的方式,它的发端是作者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故、自我内心等事物的感悟,这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所以,写作是一种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语文学习中的上层建筑[4]P39。学生在写作之前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活动,必然能在其心灵上获得美学方面的感受,不论这种感受是让人内心愉悦的,还是令人情绪感伤的,都必然能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泛起情绪的涟漪,涌起情感的浪花。而作为写作的最主要步骤——将眼中景、脑中事、心中情化为纸上字的过程,因其涉及到了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文学创作的各种为美而生的要素,写作过程中作者必然要考虑“如何才能将人物、景物、情感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因此,就必然会涉及到审美方面的思考,此环节也是学生将自己所学美学知识付诸美学实践的重要的探索性步骤。因此,写作教学应当作为中学生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予以特别的重视。


(四)写字课是语文课的重要分支,是中学语文教学给学生传递美学概念最形象、最直观的途径

书法艺术是视觉艺术,与其他类别的艺术形式相同,书法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抒情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在学校审美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体会不同时代、不同书体的美学特点,欣赏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美育特质的又一重要体现与实现方式。同时,教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倾向选择喜欢的书体进行临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古典诗词为内容的创作,或抒“大江东去”之豪情,或抒“人比黄花”之忧愁,不论其题材如何,皆成美学意趣。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美育特质,这是语文科目区别于其他科目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对培养学生过硬的美学素养、塑造学生完善的独立人格、锻造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营造整个社会的艺术氛围、提高全民的审美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整个教育界及广大的基层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可以很好地利用朗诵、阅读、写作、写字等形式,让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朱光潜.谈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

[4] 李石岑美育之原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