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探微

  • 投稿为领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40次
  • 评分4
  • 20
  • 0

姚益刚

选修课的设置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选修课的开发,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有培养目标的不同。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理论问题,也涉及选题、实施、评价等具体的实践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课程,语文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也应该相应地改变。

一、不类同于必修教法,勇于创新,改革课堂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选修课重点应放在多样选择、发挥个性这一层面上。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依然新教材旧教法,不敢优化选择,教学仍然按部就班、不分主次。比如:《先秦诸子》这一模块,容量大,内容深。如果不加优化,每章必讲,课课不放。结果只会是老师讲得身心俱惫,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更糟糕的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有些老师只对教材简单处理,照本宣科,不深入,不拓展,不巩固,完全失去了创造性。也有的老师干脆把选修课异化为习题课和知识点归纳课。这种变味式的教学完全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因此,要改变现状,应该区别必修和选修的课程特点,精心选课,创新授课。

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尝试以教师点拨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创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比如备课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准备,让他们自选内容,自定教法,自主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和解决者。例如:《语言文字运用》课采纳“创设情境,语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提高语用能力;新闻传记类的课程,可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和时事,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发现、收集、讨论、表演、写作、比赛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探究类的课程,通过质疑问难、探查讨论、深入思考,在展示、汇报、交流、辩论中,积累文化底蕴,开阔文化视野,改善思维品质。

其次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分模块准备教学内容。比如擅长写作的老师负责《文章写作与修改》模块,喜欢古诗文的老师专心准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专题等。每个老师都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全做透做精,形成一个成熟的教学板块。然后编排班级,安排教学。

二、不受制于教材体系,敢于探索,科学整合

选修课的教学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遵从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体系,要勇于探索,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删、修改、整合,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

首先,依照课程目标,尊重学生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增删和筛选。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教师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也可以选教文章中的几个段落,甚至可以选教几个句子。有的精读,有的略读。因为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课时有限,如果面面俱到,课时是不够的,因而可以选讲。如教学《〈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就可以选讲孔子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陈蔡被围的情况,删去其他部分的内容。再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可以这样处理:“散文”选段可以精读,因为这是高考说明中要求考查的内容,教学生精读这几章,也是与高考接轨。至于这本书中其它几章节的内容,可以进行大胆地删减,做到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制于课本。

其次,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大胆整合,科学重组。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可以打破原有的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方式,按照诗歌的内容划分为“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等。也可以根据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来整合教学内容。比如在教杜甫的诗歌时,可以把第一单元的《蜀相》和第二单元的《登岳阳楼》《旅夜抒怀》放到一起,并且结合必修3的《登高》开一个“诗圣杜甫”的专题。事先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内容,以对杜甫做一个系统的了解。再比如对“散文之部”中的《庖丁解牛》和《种树种树郭橐驼传》这两篇文章可以安排在一起上,虽然它们分别阐释了“养生”和“养民”的道理,但都是借事说理,具有很多的相似点。通过比较阅读,加深了理解,提高了效果。这样的整合处理既优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的能力。

三、不拘泥于教学参考,乐于追问,多元解读

教学参考书的作用只是提供参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追问,深入探究,尊重教参,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解读。

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提出了质疑:暮春何能浴乎沂?并引发了课堂的讨论。关于这个知识点教参上未作出详细的解释,只是在“有关资料”的后面顺便介绍了王充的“雩祭说”。面对学生的提问,笔者并没有把教参上提供的说法简单地介绍给学生,而是让他们课下自己寻找答案,自我解答。在后来的课堂上,学生竟然找到了王充的“祭雩说”。更有学生根据地理书上“中国古代气候特征”的知识,得出了“古楚地暮春气温比现在高,已近于夏”的结论,从而为“暮春浴乎沂”提供了合理的证据。实属难得。

还有大部分的选修课教材在课文探究讨论后有“相关链接”,有的是对创作背景的介绍,有的是后人对选文的相关评述。而教学参考书对这部分的内容基本未作出深入的说明,只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解读和评价。所以在处理这一块内容时,教师不能只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观点,应该查阅资料,搜集相关内容,并且结合自己的体验,做出多样化的解决。

四、不对立于高考检测,巧于转换,完美对接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高考应包括共同要求部分和个性发展要求部分。共同要求部分应侧重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注重语文素养的基本方面,以必修为主,也会兼顾一部分选修内容,但不会偏、怪,以基础知识字与基本能力并重。个性发展要求侧重选修部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或个性化创新,重在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认识到,选修课与高考、新课程不存在对立关系。应该说,选修课程实际上为实现新课程和高考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

那么,如何按照高考考点的要求来合理安排选修课程的内容呢?这就要求授课老师能够深入地研究教材,钻研考试说明,找出两者的契合点,再精心地组织材料,把这些知识内容贯穿到教学课堂上,以构建一个以选修课程为依托,高考目标为落点的课程体系,实现选修课的教学与高考复习的有机融合。

比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中国小说欣赏》正是对应于高考阅读上的“散文”、“小说”部分,是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极好载体。《中国古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正好对应于高考中“诗歌赏析”内容,其中“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的单元目标也正好对应于“诗歌赏析”中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考试要求等等。

以人教版的《语言文字运用》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对应相融,找到选修课程与高考目标的对接点。

只要教师能正确认识选修课和高考的关系,把教材当例子,以单元目标为切入口,以高考考点为落点,巧于转换,选修课课堂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会给学生的高考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总之,选修课教学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课题。只要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思考、发现、创新、提高,就可以掌握选修课的教学主动性,不断地超越自我,步入一个新境界。

(姚益刚 安徽舒城中学 23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