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投“石”冲开水底天——例谈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策略

  • 投稿国士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48次
  • 评分4
  • 41
  • 0

一、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动态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课堂师生互动、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课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但课堂单一的提问往往机械而单调,大大降低了提问效果。而设计精良的主问题却能弥补课堂提问的种种缺点,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因此它成了当今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

然而有些课堂的主问题缺乏科学的依据与设计。一些课堂,主问题偏离文本的重点,没有起到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作用。也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大量提问,但“碎问碎答”的课堂将教学带入一种松散而低效的状态。还有些课堂充斥大量“对不对”、“是不是”这些毫无价值的追问,学生的思维丝毫得不到训练。

二、分析好处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具有牵动全文的力量。主问题的设计用于阅读教学,具有投“石”之效,表现出一种精炼高效的教学艺术。教师用主问题“冲”破单一低效的“碎问碎答”教学,简化课堂教学程序,为教学者打开广阔“水底洞天”,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有效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一)教师层面。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组织阅读教学的核心技术,能体现阅读教学的精致与粗浅。用“主问题”结构教学过程,制约课堂上无序、零碎、频繁的问答,遏制教师过多讲解,有效克服教学中肢解文本、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的弊端,在课堂活动中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层面。主问题能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一改传统的教师串讲式、答问式的教学,是以学生品读研讨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主问题“表现于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一线品珠、整体阅读、多角理解、选点突破、优化活动、精细思考、充分交流、丰富积累等多个层面”(余映潮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效果。

(三)学生层面。主问题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增进思维深度,它既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习惯。

(四)教材层面。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设置主问题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需要提炼出精妙的主问题,做到长文短教,短文深教,难文浅教,真正用文本教,创造文本新价值。

三、策略

主问题是课堂的主导和支撑,是能从整体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那么,教师如何设置主问题用于阅读教学呢?

(一)从提炼文章中心句入手,设置主问题。依《现代汉语》的解释,中心是“事物的主要部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从开头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如《台阶》中“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背影》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从中间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或含义深长的句子。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如《信客》中“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4.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是思想情感、写作主旨的自然流露;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动人之处。如《老王》结尾议论处透露出文章中心,“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如《春酒》结尾作者情感抒发的高潮,“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例谈教学主问题设计

设计教学主问题,是进行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法。设计到位的主问题,能轻便有力地牵动学生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能力,可谓“提纲挈领,百毛皆顺”。

1.用主问题突破文章重点

一篇课文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设计问题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性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响鼓还需重锤敲”,课堂主问题设计要引导学生对文中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发掘,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及主旨;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现状,用若干主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反复阅读、概括和修改;并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探究内容,表达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

如《阿长与山海经》:

(1)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她的“神”和“力”表现在哪里,“确有”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如《热爱生命》:

(1)一个怎样的荒原,一个什么人,一匹怎样的狼,一种怎样的信念。据此给这篇小说写一个故事梗概。

如余映潮老师的《狼》教学设计

(1)《狼》表现了屠户和狼的斗争,故事情节层层相扣、紧张曲折。请举例进行分析。

(2)请以“狡猾”和“机智”为话题,谈谈你对《狼》这个故事的理解。

主问题在教学中支撑一个持续较长时间的教学板块,教师发问后,学生的阅读表述有时片面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二次补充、二次追问等方法,随时调整矫正,活化、深化问题,把控问题的难易度,启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探究。

如《背影》:

(1)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怎样的眼泪?从哪个词或句看出。

(2)学生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顺势追问:艰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父亲的背影如此难忘?

2.用主问题化解文章难点

因为思维惰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层,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需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把学生沉沉实实地引到阅读、训练与积累中,将对话沿着纵深发展,补益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用若干主问题牵动课堂阅读教学、牵动学生进行深入品读,在文本教学与学生阅读间设置“支架”,在学生读不进去、读不明白时,架桥梁、搭梯子、给把手,整体带动对文本的理解品读,起到“启迪思维和教给方法”的作用。

如《老王》:

(1)老王是如何对待杨绛一家,看出老王怎样的品格?作者照顾老王的生意,怎么理解“愧怍”一词?面对遭受的不公,作者自称是“幸运者”,体现作者怎么的情怀?

如《杨修之死》:

(1)自读课文4-6节,圈画关键字词,说说曹操、曹植、曹丕、杨修、吴质各自的性格特点,感受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感悟先做人后做事的深远主旨。

3.用主问题赏析文章美点

文章“美点”甚至“美文”,受文体不明的教学弱点制约,有时并没能得到“美教”,因此美点赏析首先是一种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其实都是学生活动的设计,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设计,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活动设计。悄然淡化惯用的提问手段,代之以课堂交流与师生对话,在对话中运用美点“美读”的方式,把美点赏析揉入诵读活动中,朗读与品析交织,强化感知体验,增加对作品的理解,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语文味、文化味、文学味。

如《风雨》:

(1)文章具体从哪些角度描写事物怎样特点,从中体现风大雨疾?

(2)通过写动植物的特点侧面描写风大,写雨疾时却为什么写人的活动?请用富有童趣的语调朗读。

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抄十对对偶和对比句,激情朗读,感受雨果富有激情的语言,说说作者对伏尔泰的感情。

如《春酒》:

(1)家醅不只是酒的味道,还有什么味道,表现在哪里?有感情地朗读。

(2)作者仅仅找的是家醅吗?为什么是“找”不是“买”?用不同的语气读。

4.用主问题解答文章疑点

学生对于教学问题和文本的理解有偏差,课堂对话只是从现象到现象的“平面滑行”,多是没有击破词语的内核。当学生自以为知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往往处于停滞状态,或囿于狭窄范围,或注意力分散,此时用精、实、活的提问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对文中有着重要表达作用的字词进行品读赏析,以简驭繁,以易克难,引导学生的思维在临界点上产生顿悟,使教学内容于骨干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中透露着细腻,有效地突现文本隐含的最佳信息。

如《台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闪腰不让我帮忙,他最苦最累时我真让一边,为什么?

(2)写父亲为什么以《台阶》为题?

如《风筝》:

(1)哥哥踏扁的仅是一只风筝吗?为什么把这样的行为称为“精神的虐杀”?

(2)课文中还有哪些行为和想法也是违背儿童天性的?做错事情想道歉,怎么又说: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5.用主问题丰满文章留白处

文章的留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激活读者的思维,引起读者的想象,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在文章的留白处有意识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留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石壕吏》内容上的留白,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怒,妇苦,作者的态度呢?

如《我的叔叔于勒》结构上的留白,白而不空亦显匠心独运:

(1)选文有删除,与原文比较阅读,思考小人物的生活境遇。

这样的留白,就是让课堂有相对适度的“休止”,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心绪,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创新的空间。可见留白表面上平寂无物,实则暗潮涌动,恰是在为形成新的思绪高潮而蓄势。

有的留白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境遇紧密相关。教师应适时适当介绍背景,帮助学生丰满文章的空白处,增加教学的厚度,夯实教学内容,站在知人论世的角度阅读教学文本。

如《三峡》的创作是作者想象为之。当时南北朝分治,郦道元在北朝为官,作者参照袁松山的《宜都记》和盛弘之的《荆州记》而写:

(1)《三峡》为什么不按照四季写,从语言用词上体味三峡的美。

如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在河南邓州的想象:

(1)文章与一般写景文有什么不同?

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遭波及,被贬出京,至滁州为官写《醉翁亭记》,离醉翁亭不远处他还修建了醒心亭,他的学生曾巩写下《醒心亭记》:

(1)比较两篇文章,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文学中的留白“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我们也可以在课后留白,交给学生自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的能力,并为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

如《记承天寺夜游》:

(1)庭下如积水空明,只是写月色吗,如何理解“空明”?

(2)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加不同的感叹词朗读,品味结尾句号的作用,体会作者感情。

(3)欣赏这幅秋月图后,展开想象,你觉得苏轼回去还会想什么,做什么?

四、应注意的问题

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定时间的课堂学习与交流活动,对文本整体处理并从中提炼出优美的教学线条,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带来流畅扎实的效率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风格。

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

1.教师对文本阅读要有全局意识,设计出有效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主问题;紧扣文本和教学目标,切忌天马行空的乱问;提问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注重问题的启发性;主问题与后续问题形成一个整体,贵在过程的探究性。

2.有很多设计不错的主问题,忽略了对主问题的后续问题的研究,具体实施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教师面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没有应对的方略,有时不但没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反而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的思维硬拉到自己的预设中,错失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交流机会。

3.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底子弱,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找不准切入点,也有可能是设问难度较高,教学中课堂问题突破总是很“艰难”。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具备高层次的解读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发现文本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美点,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具备敏锐地处理学生回答问题的应变机智。

(周 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 3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