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生命在高中语文课堂里焕发光彩

  • 投稿王启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72次
  • 评分4
  • 35
  • 0

◎樊晓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课堂不再是严格规定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与课时计划分配的枯燥的操作程序,不再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而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让学生充分显示个性与才能的自由天地。而“现场化”的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生机勃勃的课堂。

语文新课程、新课改,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为主要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研究,落实新理念,构建新课堂,使高中语文课堂不仅成为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生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焕发光彩。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追求充满生命力的“现场化”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让生命在高中语文课堂里焕发光彩?

一、课前预习的学习氛围——生命涌动的“前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语文教师引导下,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练“语”习“文”的“训练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从课前预习、当堂训练、有机拓展,以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清清楚楚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把学生领到无边快乐的知识海洋,观知识海洋的浩瀚,听知识海洋的乐音,悟知识海洋的真谛。学生在乐学、会学、善学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知识学不胜学,记不胜记。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是老师详细说过的,但结果学生像没有听过;明明是学生做过的,但结果跟没做差不多,这让笔者反思个中的原因:学习是实践的过程,学生没有对文本接触,没有对文本独立的理解,课堂没有独立的参与,独立的体验,独立的思考,他们学习的记忆就不深刻。笔者深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确实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体验,才可能刻骨铭心,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智。因此,有效的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读文本、查生字、画问题、赏析句段、提问题,让学生对文本有大致的理解。学生的自学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准星瞄准了,有了导航灯,思想也会变通了,自学起来也就顺畅自然,效果也很好。叶圣陶曾说过:“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叶老还有更为直接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加深读文本理解的基础,是课堂中更好地进行深层训练的“通行证”,是课堂中更好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

二、教师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生命涌动的“主旋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化”的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课堂教学中能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也有了真正的生活。然而要使这个“课堂现场”真正的自由,还要求教师敢于放手,懂得放手。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老师一直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而“现场化”的教学主要是师生开放的,平等的,自由的谈话,教师要随时倾听学生的声音。甚至应当允许学生在兴奋紧张的思维中,把疑问、答案在情不自禁中脱口喊出来,不必受传统课堂纪律的压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笔者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想对小狗包弟说什么?有的同学说:“觉得包弟很可怜。”但是同学们能理解当时的作者有多艰难。有的说:“小狗包弟,是多么的有灵性啊!”有的说:“假如我是小狗包弟的主人,我一定会好好喂养它的。”瞧,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这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为老师,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把新课程理念实践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开得更鲜艳,更灿烂。在这里,开放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三、搭建沟通的平台,让高中语文课堂流光溢彩——生命涌动的音符

和同学们友好相处,拉近距离,这有利于笔者工作思路的贯彻。和同学交流谈心时,笔者经常会说:“教好书,教育好学生,是我们的本职。授课的方法,态度,艺术性,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固然重要,但教师自身的魅力,魄力更不容忽视。”一句欣赏学生的话很重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一味地对学生批评呵斥,始终用自己的思想去武装学生,用自己的观念来训服学生,不去了解学生,不会欣赏学生,没有心情与学生沟通,就不善于沟通,势必造成师生之间产生隔膜,造成教与学的脱节现象发生,这也就是课堂效率低下的因素之一。通过与同学们交流谈心,笔者深有感触,表示认可,自觉地去实践,去实验。于是笔者在每一节课前安排演讲,每一个阶段定一个演讲主题。如“感恩”“我的心声”“说给语文老师的话”等等。一次有一个学生这样说道:“老师,我是一个不善言语的学生,成绩也不理想。我始终认为,老师只会关心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所以我很自卑,对自己的学习也不抱什么希望。一次语文教师与我的谈话和作业本上鼓励我的评语,改变了我以前的看法。我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与鼓励。我认识到了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决不会自暴自弃的,我决心努力改变以往的不足,勤奋学习,来回报老师给予的关爱。”听了学生的心声,笔者心生感慨,这便是笔者搭建的第一平台,即和学生沟通,交流思想,设立“心声”,倾听学生心声,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生命涌动的“摇篮”

“课堂教学现场化”注重课堂与生活的交互转化,课堂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共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它要求教师事先不设定教学思路,不能一味遵循教材、教参,就课本教课本,而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语文、感受世界、感受生命。这就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备课时,不只是备教材,而要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现场化”的课堂,既不要教师的口若悬河,也不要学生的群堂雀噪。它是有序的,民主的,和谐的。所以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进行公开、平等、自由地对话,完成不同思想的碰撞、互补、融合。这不仅需要教师有开阔的视野,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注重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而是动态的、生成性的,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学习。

总之,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注重课前有效的预习、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课堂容量更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学生在自学中有所提高,有所发现,又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发挥心智,尽情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当堂训练中不断学习与修正,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找到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与评价能力、水平突飞猛进;在拓展延伸,师生交流更深,心灵得到洗礼、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樊晓文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中学 7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