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得“疑”于生,以“疑”定教

  • 投稿共青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74次
  • 评分4
  • 58
  • 0

程 强

要解决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表面民主实质专制的现状,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预设只是教学的起点而不是最高指示、最终目标,在预设中就首先要给以学生足够的质疑空间,把提问权多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质疑精神”。清人陈宪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疑而进,才是学习“自我更新”的健康状态,更是学习提升的最佳状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在学生内心产生“愤”和“悱”的欲求时才能够给以“启”和“发”。这告诉后来的教育者,引导学生的最好契机,是学生产生困惑之心并亟待解决的时候。

真正能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质疑”。文本阅读是极端个性化、自由化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是“自由”,而“哈姆雷特”是“集中”的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老师要做的是在“一千个自由”中,和学生共同行走于文本世界,去探寻那个剔去种种外在之后的“这一个”哈姆雷特。

让学生质疑就是学生的“一千个”自由得以呈现的方式。没有任何导入、背景简介的干扰,学生直接的单纯地和文本相遇、碰撞、共生。这种单纯的相遇才是阅读的常态、正态。此时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思想、情感的碰撞是最真切也是最深入最纯粹的。由此产生的感受和困惑才是学生“自我”的问题,这也正是学生“悱”和“愤”,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启”和“发”,效果往往是最佳的。

我在《氓》的阅读教学就采用了这种由学生的“质疑”定“教学”的方式。

在学生自读、老师范读之后,请学生交流读后感受和困惑。

学生一向跟着老师的教学设计走,很不习惯这种课堂方式。在老师的反复鼓励下,学生慢慢地敢于敞开自己。在阅读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①这首诗的主人公到底是男是女?②这首诗是否存在男性歧视?③女主人公遭遇这么悲惨,她的兄弟为什么还要嘲笑她?④这首诗是写男女爱情婚姻的,三四两段开头却写了桑树,这似乎和主要内容没有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几个问题可归为三类:

第①问属于字句内容的基本理解;第②③问属于文本内涵的范畴;第④问属于手法赏析。

这些问题,都难能可贵,每一个都是使课堂得以“活”起来的契机。

例如第①个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笑喷一片。我及时制止了学生,并请笑得最夸张的几个学生来解答这个看似很“荒谬”的问题。结果连请三位同学才把这个看似很低幼的问题真正解决。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细心研读抓取关键字词,从阅读角度明确了两点:①耐心读文,抓取关键信息的重要性;②作者行文视角的重要性。学生这个看似“低幼”的问题在这堂课中发挥了它的最大价值。

本节课完全摒弃了课前预设中的问题设计,主要围绕学生的几个问题重点探讨,以学生互相交流为主,老师关键处点拨为辅。课堂氛围自由、民主、融洽。

可见,课堂预设只是教学的起点而非终极目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发的平台。我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效果的全部范围,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重视其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预设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生成是根据教学本身进行的状态而产生动态形成活动过程,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机械僵化教学模式。语文阅读课堂的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导致教师了解学情的难度,如何把握生成的机会,真正构建构建充满生命力课堂是一个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真正发挥语文课堂开发平台作用的方法就是给以学生质疑的权力,以学生的质疑定教学。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要做到以“疑”定教,最大化地产生课堂生成性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心态,学会倾听。当老师从控制者的角色里摆脱出来,把课堂主权交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更强的主动性。学生在谈感受或质疑时,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设。这些“意外”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极具思维含量,有些则低幼粗浅。教师此时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以一颗欣喜的心来对待,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高低不同,对文章的理解自然千差万别。教师此时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来用心倾听,明确学生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进一步明确自己观点,和学生进行亲切的交流。

2.捕捉契机,优化整合。语文课堂上,在学生的“质疑”中常常有思维的迸发,这些火花不助燃很快就会熄灭。对于这难得的教学契机,教师若及时点拔,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紧紧抓住这课堂生成契机,将它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会使课堂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

比如,我在讲《祝福》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鲁镇的人对祥林嫂并不好,她为什么还要回到鲁镇,不到别的地方去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眼睛因思维的激活而闪亮,课堂探讨活跃。探讨从人物的性格命运、到她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最后进入到社会层面的探究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成为课堂的中心,而这一质疑的解决不但很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锻炼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质疑都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抓住那些最接近文本阅读内核、最具有思考价值、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质疑”进行优化整合,恰当地运用到课堂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使课堂充满活力,真正释放学生的灵性。

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教师必须从以僵化的预设操控课堂的误区中摆脱出来,给学生更多自主阅读的空间,让课堂从学生的“质疑”开始,放手让学生生成,在加以适当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成中自我成长,让课堂在质疑中获得更多的无法预约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