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学生心理发展视域下教师能力提升与角色的转变

  • 投稿小白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834次
  • 评分4
  • 54
  • 0

◆浙江省余姚市陆埠镇中心小学 张 琪

【摘 要】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的角色正发生着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呼唤合理有效的教育促进措施,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与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学生心理;心理发展;能力提升;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11-02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的基础与核心目标是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仅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也是一种人格与心灵的唤醒。在当今的学习化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愿意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长,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纯熟的教学技能,还要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转变角色。

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人们对正确的学生健康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必须:一是生理健康,二是指人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树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健康观念,这就要对学生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既相对独立又与其德、智、体、美、劳等教育中都包含的心理教育内容和意义相融的一套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以更有效地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生的进步成长是与学校内涵的发展和教师素养的提升程度密切相关的。只有教师的素质高,学生才会不断成长和进步,学校也才会更进一步得到发展。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反思、和感悟,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体验自己工作成功的愉悦。教师要提升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要从“知识传授”向“人格塑造”转变,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牺牲学生人格发展换取知识接受,要改变那种传统教学中对教材一丝不苟,对学生视而不见的做法,做到由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心理。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实施人本化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增长智慧、学会思考、健全人格。

二、提升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不好的教师是传播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这句名言提出了对教师高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应关注学生是否“会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做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上自我生成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教师要学习和理解新的教育观念。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者,学生的学习要靠教师引导。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力靠教师培养,其次,给学生人生引路也是靠教师;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及方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增强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

有效的沟通是一种能力,需要知识和智慧。教师要学会阅读学生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无形量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这些都属于交往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发展。对待学生要做到公正平等、一视同仁,及时总结学生存在的不良现象,并引发学生共同讨论,与学生同等地参与进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教会他们思考。运用心理沟通的技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教会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合作,懂得欣赏他人,并且拥有化解冲突的能力。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升学生心理适应的能力

心理适应在心理学里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素质高低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课堂中,学生感受到的气氛是和谐温馨,心情舒畅,兴味盎然,如沐春风,这就体现了教师的高素养。教师高品质的素养能够无声无息地印到学生的心灵中,达到给学生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目的。只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和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够获得学生的拥戴和效仿。所以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五、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积极构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环境对学生能否健康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生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使学生感到在安全、温馨的氛围中生活,有助于学生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要善于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2.积极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为学生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要充分利用课间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活动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3.积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心理氛围,需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共筑学生心理健康环境,以此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要利用学生生活的所有文化背景,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格局。

总之,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要想对小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内容,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争为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片蓝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国海.从课程目标角度审视“三维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8-12-5(6).

[3]林建华.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5).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7).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