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步流星抑或步履维艰都是新课改最美丽的风景

  • 投稿可苦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174次
  • 评分4
  • 17
  • 0

文/王 艳

【摘 要】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德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改后的思品课堂,让特优生“吃饱喝足”,学困生“亦师亦友”,我看到他们的学习生长力,新课改在教学中绽放出美丽的风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初中思品教学;学困生转化;特优生优化

有人说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的是对青少年心灵的感染,缺乏对实际生活的穿透力……教育应该靠感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我非常赞同。它符合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理想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养成习惯,形成信念。起码能实现“优生优化”,“学困生转化”的目标。为此,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很可取:

一、大步流星话“课改”,优生优化方法多

传统的政治课堂,多呈现灌输式教学、被动式接受和强迫式记忆“三步走”现状,认识课程停留在表面,显得枯燥、乏味,导致老师厌教、学困生反感、特优生无趣的学习现状。所以,我从三方面寻求突破:

(一)调整三维目标位置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无疑是重情感,轻知识。但是,初中思品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情感的考查就无从落实。如何突破两者之间的尴尬?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其次是打造形式多样的解放课堂,放手让学生活动;再次是大胆创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教学《孝敬父母,有话好好说》。课前请一位学生演唱《父亲》,学困生和特优生都兴趣勃发。在评评班里谁最孝敬父母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加强自身体验。由课堂到课外,把小课上大,注重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二)“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传声筒,而是教材的研究者,参与者,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教师实现由“保姆型”向“自由型”转变。

(三)课堂回归生活,服务社会

巧妙利用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让课堂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如在《感受科技创新》一课,从身边的小发明联系到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证明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通过成功事迹,明确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二、步履维艰“顶”课改,润物无声无“困难生”

对于学困生来说政治课多是人情课,所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促使他们和老师做朋友,激发学习兴趣。

(一)悟性有高低,教育无门槛

学生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悟性与智力有高低,但是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个体就有差异,有高低,所以教师就要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应该客观真实,尊重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做到教育无门槛,做到“有教无类”。

(二)机会均等,偏爱无痕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成长最快的教育方式。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多注意分层教学,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如《建立真正的友谊》一课,打破平时课堂位置,让学生自由组合坐到一起,这样学生热情高涨,选择身边素材,鼓励学生说说友谊的重要性,轻松的音乐想起,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如有位学困生说到自己被别人误解,好朋友站出来帮他解释,他非常感动。情感达成共鸣后,降低了学困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

(三)寻找闪光点,搭建学困生的“星光大道”

学困生的闪光点也是政治教师达成德育目标的突破口。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证明自己、实现自我的需要。为此,我巧妙借鉴电视台“星光大道”的栏目,把课堂打造为他们创设展示与创新的“金光大道”,让学生感知自我,肯定自我、品尝成功的快乐,幸福成长。如《维护公共秩序》一课,讲到我们不仅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我提议每位同学建立“自我进步文明公约”,学生讨论投入,平时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也献计献策。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自己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了前行的方向。

思考出智慧,教育有艺术。研读新课标,汲取其教育精髓,不仅能实现优生更“优”学困生“不困”的美好愿景,也是描写政治学科教学靓丽风景的法宝之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黎银夏. 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2〕《苏州教育》“德育就是质量”李凤祥.2006年第6期

[3]《浅谈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功利性误区的思考》山西高等学校学报.许晓菁,2006年02期

[4]《爱心与教育》李镇西.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

[5]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董欢.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如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