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常州如何利用苏锡常都市圈发展区域经济

  • 投稿呐嘟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337次
  • 评分4
  • 46
  • 0

文/郭军权

苏锡常三地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同属吴方言区,无论自然还是人文都显得同气连枝密切联系。三市自古便是江南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其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市构成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的苏锡常都市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三市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那么,常州市应该如何利用苏锡常都市圈,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呢?

一、发展机遇

常州地区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区位原因、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等方面存在不利因素,但随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各项工程的投资开建给常州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首先是京沪高速铁路为代表高速铁路的建设,京沪高速铁路从北京南站出发终止于上海虹桥站总长度为1318公里,速度目标值为350km/h。高铁的建设缩短了沿线各城市的时空距离,将大大强化常州与上海、北京和南京的社会经济联系,加速常州地区的资源配置优化、规模经济发展、整体效率提高,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增大对外资的吸引力,成为常州发展新的引擎;同时京沪高铁常州站对江阴、泰兴、丹阳、扬中等城市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承担起常州周边地区乃至苏中地区区域的交通枢纽作用;另外,高铁的建成,更优化了常州的城市空间,改善城市居住和交通环境。于此同时的沪宁城际铁路也将使常州更好的与上海接轨。

其次宁杭城际铁路的建设将大大促进常州南部溧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宁杭城际铁路北起南京,南至杭州,全长248.963km公里,设计速度为350km/h。宁杭城际铁路与沪宁、沪杭线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的主骨架,使上海、南京、杭州任意两地之间均实现1小时到达,从而真正形成以三地为中心的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

二、发展策略

1.加快产业升级,培养优势产业

在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竞赛中,苏锡常三个市应各自提出要发展电子通信、软件、网络技术、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形成区域产业的“拳头”优势。

对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也要加大投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和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塑造旅游城市品牌,以品牌优势带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2.加强苏锡常区域交流,构筑苏锡常都市圈区域交通体系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的建设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三市之间需统盘筹划,构筑起苏锡常都市圈大交通体系为首要任务。

构筑苏锡常地区和上海之间畅通的陆路交通体系是都市圈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是建设苏锡常三市南部互相连接、环太湖的快速通道;二是要建好沿江高速公路;三是要做好苏锡常地区到上海的轻轨交通规划,并抓紧实施。要抓紧航空港的规划建设,随着苏锡常对开放度的提高和上海空运中心由虹桥转移到浦东,苏锡常中心地带建设国际机场,对推动都市圈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因此,构筑苏锡常都市圈区域交通体系,必须形成水运、公路、铁路、航空齐头并进,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网。

3.积极招商引资,参与投资建设

常州应把新一轮利用外资作为调整结构的契机,以科技创新和外向带动提升产业层次,更好的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国内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前来常州设立研发和设计中心。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在常州戚墅堰区的政府招商报告中指出实行外资工作一把手负总责制度这一举措,始终把外资工作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高度重视项目进展情况,把各种招商力量都组织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浓厚氛围。戚墅堰区按照“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内国际知名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力,通过收购、合作、参股、融资等方式,全面拓宽引进项目渠道。

4.增进市区与所辖县区的联系,推动共同进步

常州市区应加强与所辖县区的联系,促进县域之间的交往联系,在苏锡常都市圈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

常州应尽快对常溧高速实施建设工作,这有利于形成区域主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骨架公路网,使常州、溧阳以及部分乡镇通往各个方向的交通流都合理顺畅,既解决常州市区至溧阳区域快速通达的问题,也使溧阳更好地融入到环太湖交通圈推进城市发展。

在常武地区,常州市区与武进区之间的城市用地矛盾越发显得尖锐,常州城市用地的扩展在各个方向上均受到常武行政边界的制约,应加强常武地区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陈闽齐在《苏锡常都市圈空间整合构想》中指出武进区应以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来作为常州城市的产业支撑,强化常州城市社区环境建设,着重突出城市现代化和优美的旅游、办公、居住环境,形成网络化、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常州地区所辖县区之间的密切联合,缩小彼此间的差距,将极大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总之,常州的发展目前来看是暂时落后于苏州无锡二市的,但在江苏省的排名仍是靠前的。从长远来看,随着常州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不断减小与苏锡二市的差距,苏锡常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不断减小,从而以真正实现苏锡常都市圈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