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玩”实验学科学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955次
  • 评分4
  • 85
  • 0

黄进军

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所需的材料大部分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师生互助、生生互助、亲子互助,细心寻找并合理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开展自制实验装置活动,开展课外探究活动等,既能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又能让学生“玩得开心、玩得尽兴”,这的确是一个好的做法。

一、家庭亲子“玩”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亲子“玩”实验不仅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加强亲子交流的好机会,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亲密亲子关系,同时也使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获得更多方面的提高,还有助于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和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我一向主张“科学课上没有后进生”。在我任教的五年级班上有一位曹同学,语数成绩并不好,平时也沉默寡言,很少主动回答问题,和他要好的小朋友也似乎不多。在学习《做一个生态瓶》一课后,他变得开朗了,回答问题积极了,朋友也多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有一个爱好饲养小动物的父亲。父亲请人制作了一个不大的玻璃鱼缸,在里面养了乌龟、泥鳅、小金鱼、还有池塘里捕捞的“旁皮答”(本地音译),除此之外,就是几块白石子。尽管他们父子勤喂食、勤换水,可鱼缸里的小动物总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死去。为此,父亲常责备他对这些小动物照顾不周。在科学课上,曹同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父子一齐动手,通过减少小动物的数量,在鱼缸底铺沙种植水草等方法进行改进,小鱼缸变得生机勃勃了。每逢亲朋好友来到家里,父亲就夸他。还有什么比父亲的夸赞更能给孩子带来自信与满足呢?!科学知识不仅帮助他们养好了小动物,增进了父子的情感,还带来了曹同学整个人的改变。

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的动物与种植的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运用各种形式记录研究;鼓励和促使家长关注和关心孩子在家里进行的科学探究、科技小制作等活动。这些有意义的“玩”的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师生合作“玩”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深情地告诫师范生:“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前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成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就应该时时保持一颗童心,与孩子们玩在一起,想在一处,成为孩子们真正的“伙伴”。你可以想像:在进行《动物》单元教学时,教师和小朋友们在学校的围墙脚下、花圃丛中搜寻小动物,寻找蚂蚁的踪迹,一起捉蜗牛,挖蚯蚓。在进行《新的生命》单元教学时,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油菜地里观察油菜花,到野外搜集各种各样的花,到菜园里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多么有趣的活动!多么可爱的老师!同学们怎么会不喜欢上科学课呢?!

三、同学互助“玩”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切磋、互相倾听、互相激励等,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在互动中产生。”在学习、生活中,生生交流是必须的、有效的,他们往往能在其中找到快乐,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通过生生互动,合作交流,不仅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又可保障探究活动既活跃又有序地开展。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之间针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发表不同的主张、见解,人人参与,求同存异,在彼此“撞击”中达到共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注意倾听、重视他人意见的好习惯,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自主创意“玩”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有一篇《童趣》。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文章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物外之趣。

探究学习,其目的都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自己的劳动被认同,因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肯定,学习的乐趣就会倍增,促进其自主学习进一步的深入。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多样的“玩”把科学实验“趣味化”,学生一定乐此不疲,爱上科学课,爱上科学创造,最终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 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