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数学教师要具备四种意识

  • 投稿菲斯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154次
  • 评分4
  • 36
  • 0

陈碧芬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完善教育实践,不断交流自己的见解,……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成员,教师要成为批判的、系统的考察自己实践的研究者……”;同时,未来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课程标准的落实呼唤研究型的教师!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型教师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实施者。要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则必须时刻牢记和践行以下四种意识。

一、学习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候,“道”不再仅仅是解题方法和技巧,“业”不再仅仅是手写作业,“惑”更可能来自任何方面,所以,21世纪的教师难当。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教师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各种新鲜事物。“未来社会将被淘汰的人之一是8小时外不学习的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对于教师来说尤其如此。“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教师只有树立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文化知识,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已,不断超越自己。

二、反思意识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反思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1.教师自身要有反思意识。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教学反思的本质就是教学的一种研究,通过这种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学反思被公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核心因素。如在上完《四则运算》后,教者针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4点反思。①积极创设情境,把计算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把例题的揭示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③存在问题:创设情境引入例题时,设计的计算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人的数学问题,涉及的知识对学生拔高了要求……④思考:计算教学如何教学才能更新、更趣、更活……。通过反思,使教师专业成长得更快。

2.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现在修订使用的数学人教版教材跟以往教材相比,也增加了“回顾与反思”这一教学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学会反思,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是培养数学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教师就要具备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新使用教材。教材是供教学利用和加工的资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深加工”,从而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和功效。如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材出示的情境图是奥运会上中国队和其他国家的女子跳水比赛成绩统计表,表中除了中国国旗外还有其他国家的国旗,这些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改编教材,出示学生周末去书店购书这一生活素材,并要求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样改编教材,创新使用教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

2.创新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就要有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科研意识

专家认为:理想的教育——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重视发现教师、促进教师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实践创新的主流话题。

总之,随着教师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的加大,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队伍素质正在不断提高,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能力强和高研究水平的学术型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我们老师只要时刻努力学习并践行,就一定能从“主宰者”转变成“组织者、指导者、开发者”,从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