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因地制宜,全力构建趣味课堂

  • 投稿謎称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47次
  • 评分4
  • 87
  • 0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221124) 邵珠元

“数学教育本身是个过程,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从而抓住其发展规律,学会抽象化、形式化的方法。”(弗赖登塔尔语)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而是紧紧地依托真实的生活,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保持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

一、走进自然,化抽象为形象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其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方能使其兴趣浓厚地探究数学。

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教学时,通常的处理是:利用挂图或者课件再现手帕和架子的图、大树和绳子的图……尽管课上学生好像都懂,可是一运用学生就变得稀里糊涂。为此,因地制宜,将课堂搬到室外,直接让学生去实践、去活动。安排6-8人为小组,在两棵杨树之间系上塑料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系好1根绳会用到几棵杨树?2根绳呢,3根绳呢……在具体的活动、思考中总结绳子的根数与杨树棵树之间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观察院墙外的电线杆和电线,让他们在看中思、看后说,共同总结出这类题目的规律。再引导学生拔一根较长的杂草,模仿锯木料的情境,用小刀切一刀,体会切的次数和木料段数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不仅领悟了知识的规律,掌握了其中的联系,还增长了他们探究的兴趣,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活动和高效学习。

为区分好另一类现象的规律(围成一个封闭的形状),首先,安排学生用木棒插在沙坑的四周,数一数木棒的根数与木棒之间空格的关系;其次,指导学生观察学校池塘四周的柳树和柳树之间的空档之间的关系;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现在的规律和刚才系绳子的规律是不是一样,进而让学生在具体实在的情境中建构两种规律的模型,并使其能够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用好学校周边的树木、电线杆等学生极其熟悉的资源,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知识不再陌生,诱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实践、去思考。将数学学习科学地连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领悟到只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学习的自觉接纳意识会越来越高。

二、走近生活,化静态为动态

数学课堂教学要把握学生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让数学知识蕴含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在走近生活的同时领悟数学知识,并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发展数学学习的思维。

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摈弃让学生看图、说图的做法,而是创设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体会1吨有多重,并逐步形成吨的表象,建构牢靠的认知。首先,组织学生在家中称出一块砖头的重量,并努力拎起一些砖头,算算自己能够拎起的最大重量;其次,到附近搞建筑的工地,数出一堆砖头的块数,再算一算这堆砖头的重量,形成一块、几块和许多块重量的感知,并形成较重的朦胧表象;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研讨:你认为1吨会是多少块砖头的重量?同时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研讨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认识到1吨和1000千克的联系,再次连接到砖块的重量,让学生掌握400块砖头的重量大约是1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吨是非常重的正确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全班学生的体重和,再与1吨进行比较,进一步深化1吨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具体详实的1吨表象。

利用称砖头的准备,帮助学生形成重量的认知积累,从一块砖头、几块砖头、几百块砖头重量之间的差距,逐步延伸到1吨大约是400块砖头的重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感知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建构、思维的发展。

三、走进生活,化庞杂为简约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像一本卡通故事书,也像一本带有玄幻色彩的练习簿,其中糅合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因素。因此,光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教学势必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要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摆脱单调学习所带来的苦闷,让他们更好地感悟知识的本源,从而加速认知建构。

例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时,面对问题:我国大约有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一天全国大约会节约大米多少吨?学生会陷入苦闷之中,一是没有告知1粒米有多重,二是13亿这一庞大的数字学生难以想象,更难以理解。两种实际的困惑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利用生活实际,课前安排带有趣味性的探索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家中数出3包大米,分别有100粒、200粒、500粒;课中让小组用天平称出若干个100粒米的重量,感受100粒米大约是多少克,并诱导学生猜想200粒米、500粒米的重量,再利用称重来验证自己的感知,从而形成100粒米大约是多少克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情猜想,“你已经知道100粒米是a克,那么1000粒呢?”“由此你能猜想出什么呢?”用问题展开对生活实际的探索,学生会在合作研究中逐步变化数量,猜想出1万粒、1亿粒的重量,从而科学地推论出13亿粒大米的重量。

用司空见惯的大米为媒介,让学生在数出100粒、猜想200粒直至1亿的重量的学习研究活动中获得真知,体味生活中的数学。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不仅给学生一种生活的启示,更利于在良好的学习情绪中快乐的学习。

走进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生活课堂,达成以趣激思的教学期望,最终打造出“生活味”和“数学味”密切融合的数学课堂。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