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微博对新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

  • 投稿波意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41次
  • 评分4
  • 21
  • 0

姜妍 张菊兰

【摘要】自2009 年微博发展以来,以其便捷、迅速、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成为了最活跃的社交平台,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条了解社会问题、表达言论、维护自我权利的渠道。通过微博,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其公民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微博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公民意识 影响

一、公民意识的微博传播

1、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我在国家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认识,即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正确认识自身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之间的关系,并将个人的主体性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融为一体的意识。①

公民是有主体意识的,即法律上,公民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清楚地认识自我与国家之间关系,拥有合法的地位和尊严。国家的权利是属于人民的,公民权利的保障是国家的主要任务。权利意识主要表现在公民应当有的权利的认识,赋予给公民平等的法定权利是对公民的尊重。这属于公民意识的自然属性范畴。

公民意识的社会属性范畴则体现在公民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上。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社会系统的运行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公民行为自律、对公权监督、对社会发展承担责任等,在社会给予权利时,也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义务。

微博发展后,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言论自由、公开监督的权利提供了话语空间。话语权的分配由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变为网络话语权的平等分配,网民通过信息的分享、交流实现了民主的观点自由表达。近年来,微博对于新闻事件的信息报道和政府监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自媒体环境下,也形成了网民的社会舆论意见表达。据《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微博客规模达2.49 亿,其中的大学生比例占三分之一,可见微博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2、微博中体现公民意识的议题

微博对新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主要是在微博的公共议题中表现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主要与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等内容相关,新疆大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对以下议题予以密切关注。

(1)重大突发事件

近年来,网民借助微博对突发重大事件进行了文字、视频、声音的传播。2014 年4 月30 日乌鲁木齐市火车南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爆炸案后,5 月1 日,一封由国内不同高校的11 名维吾尔族青年共同署名,利用微博平台发出一封公开抨击谴责暴恐分子的信,题为《我们,不会再沉默》。此公开信激起了全国网民的热烈反响,留言、跟帖、评论数达数万条。截止2014 年5月1 日,新浪微博平台得到10054 个赞和21879 条转播和评论。新疆大学生们借助微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新疆形象也给予了更全面的展现。

(2)公益慈善

如今,微博也成为公益事业的传播平台。微博通过影响力实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新疆志愿公益救援联盟就是由新疆多个公益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在微博中联合新疆各校大学生投身公益事业的发展。

(3)公权监督

自媒体在监督政府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公众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出声音,拷问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公信力、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案等。公众通过自媒体的政治参与热情与政府的公共治理有着复杂的联系,它既反映着政府处理类似事件的能力,也监督和推动着政府公共治理的进行。

3、微博中公民意识的传播特点

微博作为信息交流平台,时效性高、交互性强,对新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也以此为基础,涉及公民利益的问题也通过微博平台进入公众视野。

(1)议程设置的受众主导型

由于网民的草根性,而且微博降低了信息发布的准入门槛,决定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根据自我的兴趣选择,搜索、发表信息,各种议题下的回复、评论不同,网民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决定话题的热门程度,网民在此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2)议程设置的广泛性

微博摆脱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主导态势,在自媒体时代,信息涉及了国家、社会、个人的方方面面,观点多元,内容涉及的方面也更广。

(3)议程设置的公共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68.6%)的新疆大学生主要是利用微博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发泄情绪,其次是浏览关注的人的动态情况和观点(42.3%),还有31.7%的学生在微博里习惯随便看看大家在讨论什么并参与一些话题的讨论。可见,微博是将个人生活或经历在微博平台公开的工具。另外,微博也是各种不同声音博弈的场所,对于同一问题,汇聚来自各方的观点,网民可根据自身对其进行判断,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讨论中。

二、微博对新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微观影响

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第一,指带有说服性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②微博对新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

1、对新疆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随着微博对公共问题的报道和裂变式的信息传播,微博成为网民维权的工具,也推动了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微博中公共事件的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呈现,形成网民的舆论话语权。受众在“围观”事件的同时也深化了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使公民权利意识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新疆大学生借助微博在几起突发暴力事件中,大学生们通过长微博、评论、图片、话题的发起,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拥有372万粉丝的“新疆发布”微博也对此进行转发,扩大了新疆大学生的声音。

2、对新疆大学生态度的影响

态度是心理层面的反映,具有个人感情色彩。态度的形成是指受众对事物从不具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态度的改变则是受众本来的态度因事物的影响而产生变化。③

微博首先可以加强新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认同感。每年的两会期间政府官方机构会通过微博互动了解网民对国家、社会问题的意见或看法。新疆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新疆发布”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窗口。新疆大学生对于政务的参与意识也因此变强。调查显示,29.8%的学生表示热爱祖国文化更能体现自己的爱国主义,39.2%的学生认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最能体现自己的爱国主义,15.3%的同学说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最能体现爱国主义,剩下的15.7%的学生表示维护国家声誉,与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做斗争最能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感。④

微博同时也培养了新疆大学生对其的依附度。首先,作为工具的微博有便捷性、信息量大的特点,使用方便。其次,微博的平民化,及时反映社会信息的特性,使网民对于微博有一定的依赖度。调查发现,在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中,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在1 个小时之内的学生为76.6%,在2 至3 小时之间的是16.6%,只有6.8%的大学生报告每天使用时间在3小时以上。

3、对新疆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通过微博表达言论的受众不受身份、地位、教育水平、经济地位的限制。微博众声喧哗的背后是一种对网民话语权的解放。《2014 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相比2013 年底,党政机关微博总体增幅为23.6%,因此大学生获得了更多国家政府方面的信息。⑤大学生群体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增加了,主要形式有微博转发、评论、关注、围观等,微博也对新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十八届四中全会等相关政府工作进行直播,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大学官方微博分别进行转发。

三、微博对新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宏观影响

微博改变了大学生了解世界的视野,数字技术的引入,使新疆大学生不再只是从电视、广播、报纸中获得信息,微博提供给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是多元的,改变了大学生们传统的认知模式。

微博同时也激发了新疆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微博的话题功能就是汇集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群体,共同对同一话题进行讨论。2014 的微博话题#我们眼里的新疆#有601 万的阅读量,新疆大学生们纷纷响应,在话题中发布图片、文字,弘扬了新疆文化、新疆精神,增加了对新疆的文化认同感。

新疆大学生的微博自发活动也有一定的群体示范功能,无形中塑造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引发相似的行为。在网络舆论场中,学生干部也成为意见领袖,将学生群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其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有时是大于说教式的课堂教育的。

虽然微博在信息宣传、舆论生成、话语权表达方面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有大学生不理智的滥用权利的流言谣言现象生成,因此需要各方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为大学生群体构建良好的微博环境。

这就需要提高新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开设相关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自律和法律意识。加强学校的微博建设,收集学生微博中的信息反馈,提高虚拟与现实共同培育的互动性等。

结语

微博的互动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大学生这个群体得到了话语权,并强化了公民意识。作为公共社交平台,其影响力不容忽视。同时在我国对于微博信息管理法律条例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一些微博不理性行为也需要管理和防御,使其进一步成为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良性工具。

【新疆社科基金项目:媒介文化对新疆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研究成果之一(14BXW097)】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秦德君:《中国公民文化:道与器》[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8

③林颖,《关于加涅的学习论和教学论思想的述评》[J]《. 外国教育资料》,2000(1):16-17

④张丽丽,《网络文化背景下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新疆师范大学,2013

⑤《2014 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http://wenku.baidu.com/

(作者:姜妍,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闻学学术硕士研究生;张菊兰,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