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于安庆市技能人才建设实践与思考

  • 投稿雪上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34次
  • 评分4
  • 30
  • 0

叶安林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发展是关键。近年来,我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狠抓技能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促进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现状与成功实践

在“皖江城市带”九市两县中,安庆人口最多、人力资源最为丰富,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20 余万人,有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安庆经济发展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方针,按照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重点,强力开展人才培养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才9.6 万人,技能型人才18.8 万人,分别占全市人力资源总量的2.2%、4.4%。其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0.43 万人,高技能人才4.8 万人,分别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4.5%、25.5%。如何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为建立良好的人才发展政策环境,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安庆市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等。分别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优惠政策等方面对专业化和技能型人才建设做出明确规划,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创新薪酬分配制度、改善人才职业发展的“软环境”等措施吸引和激励人才,建立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事业单位引进博士学历人员不受编制限制;对从外地引进的博士后工作站特殊人才、受国家和省表彰的有突出贡献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受职数限制。近年来,先后在教育、文化、农业、卫生等领域,选拔各类学科带头人1200 余人,并提请市政府建立了特殊津贴制度。

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充分发挥高校、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三大渠道作用,积极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一方面与高校开展产学研结合、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为企业解决急需技术技能人才,连续多年与合肥工大、安师院、安职院等高校对接,先后为华茂集团、中船柴油机、同发设备、新源石油、恒昌机械、南方实业等多家企业引进技术人才近千人。另一方面发挥培训机构作用,大力开展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培训,2014 前11 个月,全市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4 万人。与此同时,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实施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工程;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活动,政府业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给予培训补贴。

三是实施111 人才聚集工程。为广泛集聚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和团队,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市实施了“111 人才聚集工程”,即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一批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引才引智活动,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才来安庆开展项目、技术对接;通过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我市实施外聘国外专家项目40 项,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50 余人次,建立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1 个、省级引智示范基地2 个,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2年,我市共有24 位高层次人才纳入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涉及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四是实施技能型人才振兴计划。紧紧围绕我市着力打造“两个基地、两个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物流中心)及大力发展“三大千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经济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制造、石油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工人梯队。2014 年,市人社局开展了首席技师评选、举办了全市首届综合职业技能大赛,50 多位技术人才获得“安庆市技术能手”、“安庆市劳动标兵”称号或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二、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尽管我市各种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暨2.5 产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模偏小。目前,全市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总体上规模偏小,初中级技术工人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少,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二是结构失调。综合素质偏低。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现象突出,呈现青黄不接、断层流失的隐忧。产业工人队伍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工人3.1 万人,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16%;高中、中职技术工人7.8 万人,占总数的41%;有近半数技能人才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主要分布在老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年龄老化;对新技术新工艺适应性不强,缺乏晋升和提高的动力。

三是分布不均。总体呈现“三多三少”现象,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多,小微型企业少;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市属区域多,县区分布少。

四是激励缺乏。整个社会对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引起重视。在利用经济杠杆、社会声誉提升等方面有待提高。人才流动渠道不畅,技能人才培养滞后。有的人在某一技能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薪酬仅按年限缓慢递增。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遵循“人望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的必然规律,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技能产业工人外流现象严重。据调查,因经济活力和薪酬水平等因素,高等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足三成。二是培训、鉴定制约因素多。职工技术培训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针对性差,技能型人才培训、评价工作发展不均衡,技术等级考核评定工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人才培训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养”的偏见。目前我市尚未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特别是一些中小民企实行“拿来主义”,只招熟练工人;很多企业不按规定比例提取职业教育经费,使企业后劲乏力。四是培养与使用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总体偏低,大部分企业职工工资、奖金与技术水平脱钩,高技能人才在工资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常常不如一般管理人员,严重挫伤了一线工人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就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开发与队伍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大批适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将我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为:

首先是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制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以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为目标,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递次建设,为安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有计划地选送一批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外出进修,提高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大资金投入,要像对待义务教育那样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作出制度性安排,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经费筹措和投入机制。

其次是建立健全人才队伍教育体系。

实施“专业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培训工程”。按我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在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现代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更新活动,全面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支持院校与企业开展范围广、深层次的互利合作,针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在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造就一批骨干技能人才并形成优势群体;重点加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庆技师学院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再次是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完善人才管理和开发机制,用好本地人才;优化用人的“软环境”,吸引留住外来人才。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待遇,认真落实人才优惠政策,打造人才职业发展的“直通车”;简化流动手续,妥善解决人才职称、技能评定、住房、医疗及家属就业和子女读书等问题,做到“来去自由、只为所用”,以情留人,用心沟通。加强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载体建设,开展技能比武、竞赛活动,畅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通道。

最后是借风顺势、服务创新。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推进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薪酬机制,切实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典型的褒奖,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失误;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科技人才涌现、创新活力迸发、民智民力发挥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安庆市劳动就业局)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