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准确把握学情

  • 投稿VVVV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74次
  • 评分4
  • 10
  • 0

周燕玲

摘要:以学定教是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则。以学定教要准确把握学情,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要真正准确把握学情,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努力。本文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己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从操作层面上展示了准确把握学情的一些做法,并进行了理论分析阐释。

关键词:把握学情 以学定教 操作策略 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周燕玲,女,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开展有效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对“学情”深入洞悉。以学定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原则。“以学定教”就是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以顺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我们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构建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把准“学情”,合理调整教学策略,活用“学情”,科学地因材施教,进而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学情?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打磨常规课堂,并将准确把握学情作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切人点。

一、何为准确把握学情

李崇建在他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书中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传授知识不是教育最重要的事,很多知识只要一翻书就可以知道,去了解孩子为何这样看待,远比我们告诉他,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来得更有趣。”①孩子真正需要的也是我们的教学要去完成的,但是学生真正需要我们教他们什么,这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学情”。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把握学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既有的教学经验,按以往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疑惑和难点来调整现在的教学,这便是所谓的“已有经验论”;一种是对学生的课后练习进行批改并汇总以了解学情,从而通过讲评的过程进行强化,这是所谓的“事后补救论”。我们认为,在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背景下,这两种学情反馈方法都不能做到切实而有效,原因在于:其一,社会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日益提高,而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以前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可能便成为学生的生活常识。比如《经济生活》中居民的投资理财方式、《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内容,如果不考虑不同时代学生学习情况存在着差异,而是“一刀切”“一风吹”,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学生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而对于学生来说习以为常的内容,教师还在反复磨反复练,最终事倍功半。其二,练习批改后进行的学情反馈,虽然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普遍的一种学情反馈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补救,但却出现了教学环节的断裂,使新授课所讲授的内容与所做的练习出现脱节的情况,从而导致本应在新授课时完成的内容更多需要借助于练习讲加以弥补,无形之中容易出现“用题涮学生”加大学生作业量的状况,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

二、准确把握学情的意义与价值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要学为主体,实质是以学生的问题为目标和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以学定教。细化学情研究旨在关注、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弥补学生的学习漏洞,提升其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1.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准确的学情把握,主要是通过学生阅读、填空以及简单的判断和选择,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程度,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区分。教师结合学生自我的问题反馈,以及教师已有的经验判断,进行问题的汇总和分类,区分整体存在的问题和部分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课本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准确的学情把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以及学生的情绪、状态等来判断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学生迷惑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进一步追问,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关注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以及展示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积极评价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补充说明。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适时调整课堂气氛,活跃课堂。

3.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准确的学情把握,首先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和缺陷,以及方法和技巧上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学生自我的问题反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进行汇总、分类,确定不同的解决方式,整体点拨或小组合作研究或个人自我反思,使问题的解决更有针对性,以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

三、准确把握学情的有效经验和做法

“准确把握学情的实施策略研究”是在深入推进威海市教研室“基于目标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与实施”的课题研究的背景下,我们政治组利用一年多时间进行的一项教育教研实践创新活动。我们的成果创新点在于,我们将学情反馈与课堂常规教学相结合,将课前的学情反馈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重视学情与教学的一致性,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值得一线教师在常规课堂上加以思考、借鉴和运用。

1.开发研究“三位一体”导学案。我们学科组遵循学案设计科学、体系、实用的原则,经过多次的调整,采取的是“课前预习导案——课堂探究学案——课后巩固提升案”三位一体的学案模式,同时对内部的环节设置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力求保证学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真正起到引导和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改变就是设置并强化了把握学情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课前预习案和课后巩固提升案部分的学情反馈环节。

这两个学情反馈的意图不完全一致:预习学情反馈的环节主要是想通过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和相应内容的填写,在对教材相应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后,通过学案中的自我检测,发现自身在知识领悟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环节有助于教师在进行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备课时,能够及时将学生的难点和困惑点融入其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巩固提升案中练习反馈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对于时间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学习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教师。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对于以后的课后巩固案的题量和难度依据学情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使讲评课能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真正起到查漏补缺,提升能力的目的。

2.强化学生对于学情反馈的重视。我们所设计的学情反馈环节理想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和课后巩固环节出现的问题写出来,教师进行汇总;如果出现零散的问题,由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集中加以讲解。

但在最初尝试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环节基本上没有起到我们预期的作用。以16班为例,50个学生只有一两个把自己的问题写在上面,这个环节属于空置的状态,基本属于无用环节。于是备课组经集体讨论后统一认识,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所任课班级对于这一个环节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再次强调,学生陆续开始关注这一环节。随后16班的作业中有十多个学生开始将自己在预习时知识点存在的困惑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写在“我的困惑”里面。在教师进行作业批改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覆盖面更广、面向全体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备课组就这一问题和许多学生进行了座谈,结果有1/3的学生认为,作业大多了,能写完就不错了,哪有时间找困惑;有2/3的学生认为即使写了,教师也不会好好看,也不一定给予答复,还是在上课时认真听就行了。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学案中这两个小环节设置,对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就是我们的操作环节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个环节对于他们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就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进一步进行思考,最终我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想一个办法,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这一环节对于自己的学习非常有意义,而且教师也是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这个环节一旦用好,会使自己受益无穷。于是我们便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操作环节。

3.以学定教激励学生反馈学情。多元学习理论认为,自我反思是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加入这一环节,并反复倡导学生要学会对这一环节充分加以利用,但是结果问题适得其反,应该还是需要就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于是我们将课前预习学案与课堂教学环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学定教激励学生反馈学情。例如:进入高三一轮复习,考虑学生已经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复习的过程,如果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就会使复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突出对于考纲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学情反馈,并以此来引领我们的复习课,课堂复习就变成了答疑解惑和对重点内容的复习。首先在进行内容复习时,我们在课件中设置了一个小环节,即“学情反馈”(如图),这环节的设置,一方面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感受到他们被教师所重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会对于没有提出问题的学生则形成一种压力,使他们更加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样以点带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重视学情反馈,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4.小组合作生生合作促进答疑解惑。在掌握学情后,如何解决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困惑和疑问?一方面,采用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借助于小组合作形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我解惑互相答疑的积极性。

在自学环节,学生们在学案“我的困惑”栏中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按照难易度和问题的集中度进行分类统计,并采取对应的解决策略。一般情况下,对于难度较低的问题,教师不会直接给出作答,而是给出思路的引导或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自主释疑;对于难度很大的问题,由于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则无法在作业中直接做出答复,而是由教师将问题和答案整理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指定位置。这样既能满足提出疑惑学生的要求,同时可以借此拓宽更多学生的思维。

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采用生生互相解答的方式来解决困惑,这一般是针对难度适中的问题。具体操作方法是这样的,教师会把这样的问题集中打印到课件上,在上课之前呈现出来,课堂上留出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可任选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并展示交流成果。在此过程中会根据小组的承包任务和任务完成质量进行加分奖励,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提出疑惑和解答疑惑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课堂上“再质疑”的环节也可以深化对原有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由于时间和无法查阅资料等原因的限制,有些问题依然得不到解答,就实行小组或者个人“认领制”或“承包制”,进行课后解答并将答案进行整理公示,必要的时候可留出课堂时间进行细致的讲解。

四、取得的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研究,从个别教师对学案中学情反馈环节的质疑到如今全组教师共同努力,就准确把握学情并用好学情反馈进行不断研究和实践,我们将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巩固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1.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流畅而高效。以学定教,以学情定内容,在我们不断进行学情反馈研究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学案设计到后来我们将学案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最大的变化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越来越合理并操作得越来越流畅。以往我们的政治课,很容易出现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的情况。现在经过调整后,我们只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设计相应的环节,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老师上课讲的可能是少了,但由于是针对学生自己的疑难点,所以学生被调动了起来,听课质量明显改善。学生为了学而听,为了学而参与,是发自内心想解决自己知识点的疑惑,从这个角度讲,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打造生本课堂的理念。

2.习题和作业的设计愈加合理。在习题和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曾走过一段“弯路”,过分注重习题的数量,力求让学生多写多做来提高学习效率,靠“挤时间”“拼作业”来提高政治学科教学成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是“老师累”“学生更累”,并没有实现“双赢”的效果。在对课程标准把握的前提下,由于我们更加强调以学定教,重视对于学情的反馈,从而在练习题的选择和设计方面更有针对性,重要的内容要多练,学生理解不透的多练,考的少,学生明白、会做的就不用练,真正实现了精选题,选精题,有效练的目的。

3.调动了教师的教研积极性。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的事情,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教研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教学成绩,适得其反,所以在最初,我们的教师也存在着类似的质疑并犹豫不前。但是在不断学习、讨论、听课和磨课的过程中,从最初利用学案反馈学情到随后将学情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只要方向对,坚持就会有收获。另外,在先期进行实验的几个班中,教学效果也渐趋显现,其他班级也陆续投入到教研改革的行列中来,这样以点带面,从而使我们政治组教研的步子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稳当。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