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思想品德课如何彰显育人本质

  • 投稿味精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545次
  • 评分4
  • 91
  • 0

耿帅

摘 要:彰显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本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以“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为育人点梳理出道德成长主题,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基础·延展·实践”育人课程体系;二是落实“让学生经历成长过程”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在参与、体验、自省、合作中解决成长困惑,构建“情境·活动·育人”的育人教学范式;三是遵循“道德评价要注重德育过程和道德践行”的评价原则,优化评价的育人功能,构建“多元·过程·等级”的育人评价机制。

关键词:育人课程体系 教学范式 评价机制

耿帅,男,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

思想品德课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本质就是“育人”。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至今没有完全突破“纯知识学科”的桎梏,导致教师的教脱离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学异化为“划书、背书、考书”,最终的教育效果是“知行不一”。其实,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无论是课程标准、教材还是教学思想,都和以前的“政治课”有了天壤之别,早已抛弃了耳提面命式的说教,转而把立足点确定为“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学的过程也演变成“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力图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统一”。为了让思想品德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彰显其育人本质,我们做了大胆尝试。

一、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思想品德课主要由四大知识领域构成,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而这四个领域的知识在当前不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甚至有一些课程内容是简单的重复交叉。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好地发挥各种育人资源的作用,整合课程资源成为构建新德育课程体系的必然趋势。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构建了“基础·延展·实践”三类课程形态。

1.基础型课程。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凝练成长主题,解决学生困惑,构建基础性课程。一是将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和现有的《人生规划》《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公民教育》《传统文化》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考虑,遵循学生成长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每学期规划出四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形成“成长主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培养学生跨学科地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整合思想品德课内部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知识领域的内容,共同指向某一问题,多角度、综合性地解决学生困惑;三是整合成长主题之内的教育因素,把自身、教师、家长、社会的资源引进课程,设立讨论话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一课程类型旨在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释疑解惑,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学期规划4个“成长主题”,一般在课堂内完成。

2.延展型课程。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拓展延伸道德养成,构建延展型课程。延展型课程紧密结合“成长主题”的主旨内容设计,旨在实现与自我、社会、生活的联系,切实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对基础型课程内容的拓展、延伸和深化。课程形式如:校园焦点聚焦、社会热点解析、时政专题讲座、手抄报展评、主题演讲、搜集整理与共享、情景剧表演、观看影视片(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人物评选”“中国好人评选”“开学第一课”“社会与法”等)、学习交流分享会、我说我的××故事等。每个“成长主题”之后设计2-3个延展性课程,供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其中l一2个在教学中落实,一般在校园内完成。

3.实践型课程。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注重道德践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构建实践型课程。结合每学期的“成长主题”拟定实践主题,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借鉴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走出校门,走进家庭、社区、企业、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小组自行设计研究主题,制定研究目标,选择研究方法,编制研究工具,最后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从“解释自己的问题一可供选择的方法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我的行动计划”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每学年开展两次,上学期安排在“十一”、寒假;下学期在“五一”、暑假。每次展示后作为小组的标志性成果赋分并计入过程性评价。

二、活化教学方式,落实活动育人

构建“多元·过程·等级”的评价模式,多层面、过程性考查学生的道德践行。积极构建以生活为出发点,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合作互助为学习方法,以解决问题为衡量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最终追求的“情境·活动·育人”教学范式,打造充满思想与文化、体现民主与尊重的生态育人课堂。

1.精心策划育人切人点。综合分析学生成长需求,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育人切入点,从“为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人手,确定育人主题。在编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时,侧重研究“育人目标”;在研究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增设“育人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育人路径的策划。育人路径一般是“生活(来源生活、回归生活、高于生活)——活动(情境、问题、体验)——教育(教化、育人、践行)”,即从生活中提炼问题,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触动心灵,触发情感,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进而将其外显为道德行为,实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

2.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侧重体验感悟和实践活动。倡导采用活动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融在活动之中,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教师要把握三种课程类型的特点,立足教材、改造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对教材有高屋建瓴的把握与掌控,真正实现“用教材教”的要求。

3.创设以育人为核心的高效教学范式。基于“模块设置,整体推进”的教学思想,教案的设计要遵循“问题呈现——情境再现——参与体验——反思提升——行为外显——多元评价”的基本设计思路。我们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设计。教师角度:来自生活的报告——找准学生的问题——迁移拓展应用——链接生活实际。学生角度:自主感悟、心灵“四动”(感动、震动、触动、冲动)——互助学习、思维碰撞——学以致用、当堂达标——走进生活、我在行动。倡导教师在基本范式的指导下,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

4.整合育人队伍,拓宽育人渠道,形成育人合力。在学校层面,重新整合学校德育队伍,把具有育人功能的班主任、思品课教师以及团委、德育处、家委会等人员和机构进行整合,组建“大德育工作室(处)”,统一由德育副校长管理,统筹负责开发育人课程,开展育人活动,进行育人评价;倡导实行“双导师制”,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或兼任班主任,参与主题班会,将学科教学和德育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等平台,把品德养成、心理调试、社会适应等教育内容与文明家庭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家校互补,家校互促。整合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解决德育场所问题;协调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建设校外德育基地,为学生创设走进社会、服务他人的机会;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志愿者等群众组织,开展道德共建活动。

三、改革评价形式,实现立德树人

评价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育人改革的重要抓手。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体现全面、多元、过程性的评价要求,构建“多元·过程·等级”的评价模式,多层面、过程性考查学生的道德践行。

1.抓实过程性评价,实现育人的过程化。一是实行观察评价。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态度、习惯、行为等,由此判断其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教师给予一定的等级,形成第一类过程性评价等级;在“延展型课程”实施中,将学生的标志性成果展示并由全体学生评定等级,形成第二类过程性评价等级。二是实行项目评价。根据学生在“实践型课程”中完成的研究成果,由学生和教师评委按照标准(根据具体研究课题制定)分别打分,划定等级,形成第三类过程性评价等级。过程性评价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安全与防护能力等。此类评价每学期开展4次,可以按照40%的权重转化为等级纳入学期评价。

2.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让考试也能育人。只要试题设计科学合理,考试也能够实现育人的功能。心理、道德方面的知识不再考查机械的“死知识”,全部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一是重点考查学生是否较好地解决了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二是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考促教,倒逼教师开展活动性教学,促其摒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加强思想品德试题命制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增强真实性和情境性,设问具有选择性、开放性和探究性;注重选取与高中学习衔接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进行考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扭转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就能得高分的状况;糅合公民教育、安全教育和人生规划等相关内容,发挥思想品德课的综合育人功能。这样设计出来的试题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反思自己的道德认知,进而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

3.改革评价等级划定及结果使用。每学期把过程性评价和笔试的分数按照4:6的比例进行转化,以等级形式呈现,形成综合评价等级,并将此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育人课程体系,凝练了活动育人的教学方式,总结了适合学科特点的评价形式。我们的目标,是使思想品德课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困惑,成为实用、管用、深受学生喜欢的学科。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