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意识和无意识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

  • 投稿终结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62次
  • 评分4
  • 45
  • 0

杜超Du Chao

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美学之间相互联系的边缘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国心理科学领域中,艺术心理学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展开。对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过程,还包括感觉、知觉、神经机制、社会文化、哲学、文学等因素。包含范围之广、研究范围之大不是一篇文章能说清楚。在这里我只对意识和无意识在绘画中起的作用进行研究、试验,使自己更进一步拓展思路,成熟技法,创作出比较满意的作品。

如何在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对“无意识“的研究成果就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中外学术界所论及的无意识都是笼统地来谈无意识。然而本文强调的是无意识心理具有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不同作用。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意识和无意识在绘画创作中起的不同作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图文并茂,系统地阐明我的作品的创作过程。

一、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

一刻钟以后在这个早得很的时刻中国人应该起身梳理他们的发辫了很快修女们又该打起早祷的钟声来了她们倒不会怕有人打扰她们的睡眼除了一两个晚间还做祷告的古怪牧师以外隔壁那个闹钟就会大闹起来试试看我还睡不睡得着一二三四五他们创造出来的像星星一样的花朵龙巴街上的糊墙纸要好看得多他给我的裙子也是那个样儿

这是什么样式的文学?没有标点,不知所云,好像是哪一个人走神儿时的胡思乱想。这可不是谁的胡乱涂鸦,它选自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图1)的著名小说《尤利西斯》,一部鼎鼎大名的文学名著,是意识流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意识流,是起源于西方的一个文学流派,写人的心理,写人的种种感受,如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形象色彩、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而且是尽量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甚至不考虑它们顺序的排列,句与句之间甚至字词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可寻。看上面那段文字,似乎连标点都被认为是人的理性刻意所为而被舍弃掉了。这一流派的文学,有很大部分是对不受理性控制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无意识领域的描写,这与心理学研究对无意识的发现直接有关。无意识问题,对我们洞察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全面调动人的精神活动(理性与非理性)的能动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艺术创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极深地影响了抽象表现主义、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画派及其他视觉领域。

二、什么是无意识?它与意识、与理性有什么关系?

意识,就是我们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当我们有目的地去做某一件事情时,意识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相对的,无意识,就是主体没有意识到的不知不觉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潜在的心理活动。我们写字时,有时会出现笔误的情形,明明是想要写一个字,却写成了另一个。这时,我们肯定是走了神,有一件事或一个人闯入了脑子里,这就是无意识了。小时候,看中了商店里的一个玩具,放学了会鬼使神差地走到那个商店的橱窗前,这也是无意识。人类发现无意识,大约仅仅只有200年左右的时间,这相对于人类发展的成百上千万年来说太短了。19世纪初,一个名叫弗洛伊德的奥地利医生,也是心理学家,他提出人类的精神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为了说明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他打了个比喻,人的精神世界大部分是一片无意识的苍茫大海,而意识仅仅像大海中的小岛。后来,也有人打比喻说,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座漂浮的冰山,意识仅仅是露出海面的七分之一的部分,无意识则是海水中的七分之六。这都是在说明无意识的重要性。(图2《池塘》为2008年创作的无意识插图。)

我们认为无意识大体可分为五种不同性质和不同作用种类: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前两种属于神经系统出现了轻重不同的毛病.如负荷过重,或受到了各种刺激或遭到严重的损伤所致,因此一般说来,它们与艺术思维关系不太大,后三种则要做具体分析,因为它们与艺术创作具有大小不等的作用。

(一)梦幻无意识

做梦也是无意识的心理表现,心上梦,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在睡眠中自觉的意识活动停止了,但是在白天被强烈的刺激所唤起的神经细胞一齐参与活动,互相推波助澜,于是便形成了比白天想得更完美或更惊恐的梦境。对于艺术家创作者来说,这种心上梦有可能会反映作者创作构思的具体情景,醒后可以用它来作为创作时的构思,或引发某种灵感以及联想到某些内容,这在艺术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天工开物》(图3)就是这样一幅作品。目睹白天施工现场带来的噪音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后,晚上睡梦中在无意识的作用下产生了幻觉,将这一问题扩大化,醒来后根据残留的回忆,创作了这幅作品。一个人独自坐在山头,表现寂静与无奈,底下是现代文明制造的机器,咆哮不止,并对环境造成污染。笔触像飞溅的墨点,漫不经心在纸上胡乱涂抹,衬托出嘈杂与混乱。

(二)本能无意识

本能无意识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本能的不自觉的无意识心理现象。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本能感知无意识;另一种是外部本能感知无意识。前者是以人体内部各种机能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无意识感知和心理现象。例如:人渴了就要喝水,病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呻吟表示难受,困了就要睡眠等等,这些都是天生的本能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当代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实验证明:生物体内,特别是人体内在一定的刺激下,能够本能地无意识地分泌出大量情感激素,表现出或喜、或悲、或欢乐、或激奋、或沉郁等感情,容易影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谓外部本能感知无意识,就是指人的外部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对外界客观事物作第一信号系统的反映,即借助具体事物的直接印象而感知对象的心理现象。感知无意识偏重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外部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外部无意识感知也是无穷无尽的。从这一点来说,它比内部本能无意识显得更重要,更前进了一步,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对于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来说,有意识的感知固然起重要作用,而本能无意识感知也能够起到辅助作用。在艺术思维中,这两者被作者不知不觉地混合起来运用,或被当作想象的起点或摄取其中某些有关部分当成艺术思维的材料。

(三)习惯无意识

习惯无意识是指在意识的驱使和指导下,对于某种心理或动作经过严格的规范和反复练习,最后达到高度熟练、高度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表现状态。两个骑自行车的人,时而加速,时而急转,时而谈笑风生,驾驶自如,毫不费力,骑自行车的动作已经达到习惯无意识的地步。而当初开始学自行车时,即使聚精会神地认真驾驶,也免不了多次翻车。生活中像这种开始时需要认真掌握,到后来便形成习惯无意识的行为是举不胜举的。习惯无意识在艺术心理和艺术思维中的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艺术家创作任何一部作品,几乎都概莫能外地需要习惯无意识的参与。有时甚至要充当舞台的“表演主角“,而意识则要暂时退居次要地位。例如:钢琴演奏家的十指不假思索地熟练伸向有关琴键部位,如流星般演奏出动人的旋律,他来不及思考自己指头按动的是什么音符,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情感激流中。

三、意识和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以上从概念及其不同种类的角度,说明了意识和无意识在创作中起的不同作用,那么一部艺术作品的诞生,是意识的功劳,还是无意识的功劳?生活在17世纪的法国人布瓦洛的回答是:“一切作品永远只凭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甚至连作品的一个韵脚的安排,也必须“在理性的控制之下”。20世纪的布列东却这样回答:创作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无意识活动,人们凭借它,用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是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关系或道德的成见时思想的自由活动”。这里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在理性控制下诞生的作品,侧重于意识;一是创作是精神的无意识活动,不受理性控制,侧重于无意识。哪个对,哪个错?这个问题不能仓促回答。

艺术,以形象为载体,带着浓烈的情感,寻找着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从艺术形象、艺术情感、艺术传达这三方面更进一步分析两者在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一)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无论多么复杂,在我们看来,都是艺术家设计、创造的,艺术家设计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在艺术家们看来却不是这么一回事。郑板桥画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是一致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不能使“胸中之竹”变成理想的“笔下之竹”。出现了“意在笔先的定则“和“趣在法外的化机”的关系问题,有时一个败笔,整幅受到影响,然而经艺术家笔墨升华,会产生料想不到的意趣,即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些现象说明,在艺术形象产生过程中,无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凡能打动人的艺术形象,无一不是活生生的,他们就像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有生命、有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和命运的血肉之躯一样,能够自己活动、自己成长。成熟的形象,一方面必须经过艺术家的感受体验的积累,经过艺术家的思索、设计;另一方面,等到它完全成熟之后,它又会撕开艺术家的心扉自动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时,艺术形象就像是离开了母体的婴儿,他会形成自己的生活关系和生活环境,并受这些生活关系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时,尽管艺术家还是自己笔下人物的创造主,但这些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仿佛已不再受艺术家支配,而是自己在选择了。毕加索曾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艺术家。孩子在游戏时倾注了相当的感情和对世界的认知。成人后的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就像是儿童时期游戏的继续和延伸。儿童在游戏的开始时并不知道它的结果,同样,艺术家往往面对一块空白的画布也不知道他的创作结局。又如抽象大师赵无极在表述他的创作过程时说:“我从不事先构想,不画草图,从虚无开始,也并无目的。”(图4,图5)塔皮埃斯则是这么描述他的创作过程的:“当时我自己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画,我只是身不由己随感觉而作画。”(图6,图7)可见这些大师创作的时候都处在无意识状态。我们在欣赏克利、米罗等大师的作品时都会有看儿童涂鸦的感受,天真、率直,一种精神上的轻松。这种轻松来源于画家作画时心情的放松和潜意识毫无阻塞的流露。

(二)艺术情感

再说艺术情感。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下“神来之笔”,这便是潜意识操纵下创造出的奇迹,是不可模仿的。创造力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这些感觉器官,经由大脑处理,再储藏到意识细胞中,一旦被外界触及,潜意识便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于是,便会有我们所说的“灵感”出现,写作时会“思如泉涌”,作诗会“诗兴大发”,绘画时会有“神来之笔”等等。艺术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而情感应是自我流露不带任何强制性。因而,情感的表露就带有无意识性,不是艺术家想表达什么情感,而是情感自动流露、喷发。在这个时候,意识甚至会束缚情感。德国的席勒曾告诫一个名叫柯纳的作家,凡是创造性的心灵所在之地,理智放松了它在门口的监督,观念乱七八糟地冲入,只有在这时候,它才能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检查。这是说,艺术创作中富有创造性的地方,往往出现在意识放松警惕的时候。这也正应了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所表达的意思:情感的抒发应该自然而然,出于自己的性情,一旦思虑太多,情感的活力也就不存在了。虽然作品不能只满足于情绪和自我发泄,不仅要有思想,而且还应该有深刻的思想,但这些思想能否在作品获得诚挚动人的表现,关键还要看能否转化为艺术家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变成自己心灵的呻吟、呼喊和歌唱。

(三)艺术表达

至于艺术的表达,高明的艺术作品,细细推究、琢磨都富于深意,但看上去又似乎是文艺家漫不经心地信笔写来,这是文艺家创作技巧炉火纯青的表现。“千山乌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江雪》,意境闰大、深远,但读来又平白如话,像是诗人顺口吟来(图8)。古人的传达,一开始肯定是有他的意识、理性在里面,后来逐渐变为无意识的或机械的(马达式的)习惯,这样,在看似无意识的艺术创作之中,其实包含了高超的技巧。一个有高度文艺修养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的作家,可以很熟练地把他所观察到的事物用各种适当的想象、幻想的形式表达出来,其选择题材的准确性及其表现手法的技巧性结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极其感人的作品来。

当然,艺术作品表现潜意识活动并非是千篇一律的或简单僵硬的。潜意识在文学中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像梦的“显意”表现梦的“隐意”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一样。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体现了作家的创作技巧的熟练程度,也表现出其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特点。

四、意识与无意识在绘画创作中相互作用、互为联系

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中,无论是艺术形象的创造,还是情感的表露,艺术的传达,无意识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又不能因此抹杀意识、理性的作用。艺术创作不是纯粹无意识的活动,意识与无意识两者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把原先通过感受和体验所把握到的东西,经过理性的改造和加工之后,重新返回到无意识。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创作而不是制作,就是从摆脱人工进入自动开始的,只有到了这时,艺术家的创作才进入化境。

以下运用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我在创作中探索一实验一完成系列作品的过程。

五、作品分析

《生态》(图9)是我意识流创作的第一幅试验作品。在懵懂中被创作了出来。它运用水彩和木炭条完成。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这幅画的创作意图。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冰雪融化,物种以每天3类的速度灭绝。画面中央人物手持利斧,汽车排放尾气,冰山已融化,远处天空先用留白液绘制出无意的方向,再用板刷填涂颜色,近处的草地也是用排笔来回涂抹在纸上,趁半湿之间,用刮刀刮出砍伐留下的痕迹。最终用木炭条勾勒出形体,以增加画面的沉重感。

《护航》(图10)是在第一幅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试验和分析。画面以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方式出现,主体船只用黑颜料勾画外形,内部用杂乱无章的笔触刻画,突出船遇险后的危机感。躺在救生圈上的女人孤立无助。两只手分别在画面的左右,以示保护社会的责任感。三只水鸭代表集体救援的力量,并运用暖色调处理,给冰冷的蓝色注入了一丝暖意。由于实验,背景在创作之初只预定了基本色调,并没有刻意强调要如何勾勒,只想借助无意识的思维试着随意涂抹,当整体色调铺满以后,意识的思维根据无意识笔触走向,有意识地控制画面效果,形成背景从深到浅的渐变。并将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的笔触归纳、修改,更好地表现整幅画的急救和紧迫感,为后面的创作摸索出了一条道路。

《三头六臂》(图11)的创作思路追忆自己小时候看的漫画书《哪吒闹海》,哪吒无意将肆虐百姓的龙王之子打死,招致大祸,水淹陈塘关,百姓生灵涂炭。小哪吒不愿牵连父母,削肉剔骨还于双亲。借着荷叶莲花之气脱胎换骨,变作莲花化身,大闹东海,砸了龙宫,捉了龙王。以此表示对现代作威作福人的不满。

小时候做梦也想有个世外桃源,自己的小天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梦中的花果山》(图12)无疑是理想的乐园,溪流和山体,玫瑰色点缀的星空,还有一只活泼的猴子。艺术作品带来的视觉效果和想象力,使我们更加接近自己的梦想。

《朋克》(图13)研究更多的是构图在创作中的应用。首先将画面纵向分为四部分,类似于小时候玩的拼图游戏。每一部分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随意解构,然后在意识的指导下重新组合。达到画面研究和期待的效果。

《五指山》(图14)和《英伦风》(图15)是后期比较成熟的试验作品。经过前面创作的积累,已到达习惯无意识的状态。对于随遇而安的笔触控制和画面构图、颜色的安排都比较得心应手。这些作品带着我对人性的探索、对学术的着迷、对利益的摒弃默默前进。我想只有带着一颗洁净的心的人才能窥见无意识领域中这艺术的真谛吧。虽然不愿做枯井中无知的青蛙,但愿成为艺术长河中一块沉静的石头植根于斯,被时代打磨。

一些美学理论家也说,艺术唯一忠实可信的向导,首先是艺术家们的本能,朦胧的、不自觉的感觉,那是常常构成天才本性的全部力量。艺术创造作为审美活动,是充满激情的,它是满载着生动感性直观材料的精神生产活动,在这种深广的精神生产活动中,虽有抽象逻辑思维作为其深广的基础,但决非逻辑思维的抽象模式所能完全规范和束缚得住的。有的人把它比作一条大河,河面可一目了然,而河的深层潜流是看不到的。创作犹如一条流动的河,有意识的自觉因素和无意识非自觉的因素一起流动,互相交融,滚滚向前……

(未署名作品为作者创作)

杜超: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版画系实验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