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文化理解视域下岭南工艺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9-02
  • 阅读量32次
  • 评分0

摘    要:近年来,“非遗进校园”已成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较为普遍的做法。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以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居多。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工作重心应转为培养学生以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代表的内在素养。该文以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的岭南非遗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例,构建以文化理解为主导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实践,探寻“非遗进校园”在更为宽广领域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路径。


关键词:工艺资源;美术课程;文化理解,


初中时期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因此,美术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个性特点设置多样化的美术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了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非遗进校园”成了近些年较为普遍的做法。利用岭南民间工艺美术丰富的资源开发相关课程,可以统筹规划当地美术资源,有效解决以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此外,“非遗进校园”也有利于实现学校的特色教学,促使教师使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传承传统文化,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通过美术教学开展相关活动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美术教学面临新的考验。文章讨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可使用的资源,以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为研究基础,论述利用岭南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和其他相关活动开发课程资源。


一、美术教材中可发掘、拓展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

从目前的课程标准看,我国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从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等方面出发,对现有的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内在要求都和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十分契合,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结合美术教材中可拓展的民间工艺美术内容,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文化理解为目标(显性目标是对现存资源的理解,隐形目标是对传承观念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图像识读(视觉认知)、美术表现(技法分析)和创意实践(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审美能力,进而实现人文教育的融合。


民间工艺能流传至今绝非偶然,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工艺、审美等在传承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传承非遗文化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益补充,逐渐融入中小学的特色教学。


笔者通过梳理岭美版一至九年级共18册美术教材,发现可以从工艺、美食、建筑、节庆、地域五大方面归纳出25个课题,均可找到与课程或匹配或相关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资源。


以岭美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独具魅力的面具》一课为例,课本中出现了彝族木雕面具、藏戏面具、社火马勺脸谱面具、印度木雕面具、现代纸雕面具等图例。面具在不同地域、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功能,既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又能体现当地特有的文化。岭南地区的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和地域特点拓展教学内容,通过戏曲脸谱的区分、中外面具的对比等丰富课堂内涵。


以七年级下册《浪漫的风情》一课为例,音乐导入的重点是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发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美术教学则根据音乐导入有关意大利民歌的内容,以威尼斯狂欢节面具艺术为切入点,通过面具艺术欣赏和面具设计实践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威尼斯面具的装饰风格与特有的审美情趣,尝试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让学生感悟美,从而巧妙提炼、加工、构思并设计作品。


由于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想象力在广度、深度上相对有限,因此在创作时部分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材内容拓展他们的视野,使其获得启发。


二、美术课外可利用的美术资源

不少特色学校使用美术课外可利用的美术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其中,各地的博物馆就是获取资源的良好平台。


一些国家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注重利用博物馆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课程。如,英国和日本在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在校本课程确定过程当中建立起了一系列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开发模式,更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进而从理论落实到实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总体来说,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巨大优势,全面提升特色课程开发质量,做到美术课程开发和文化传承相结合,进而实现美术课程开发质量和美术教学水平的提升。


岭美版九年级美术教材就有专门的单元内容阐述了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学会分析陶瓷的造型、饰纹、材质等内容,让学生对于陶瓷在不同时期和地区表现出的工艺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以《魅力无穷的传统陶瓷》一课为例,课本中出现了中国彩陶、瓷器等图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相关美术教材中对于陶瓷艺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学习相关技艺技法,并尝试制作陶瓷艺术作品,但课本提供的资源相对有限,教师需要有更多的素材储备。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新石器时代的甘肃彩陶极具特色,其中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彩陶多达200余件。各地博物馆中均有优质的瓷器藏品,广州博物馆中的常设展览之一就和陶瓷有关。其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介绍上百件文物的制作工艺、器物外形等方面,使人们认识到不同时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展览馆的内容为基础,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全面培养其研究性思维。博物馆包含了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等学科的内容。不同的地区会根据其地域特色,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向人们重点介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博物馆内的展示内容丰富,相关知识的展示与讲授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展览资源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而言,直观且可感,能给学生提供深入理解的空间。如果实际条件允许,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博物馆开展全面学习和研究,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认知,从而不断激发其学习、探究的欲望。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开发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学校比例较低。部分学校虽开设了相关教学课程,但这些课程本质上属于历史类课程,并不属于美术课程,未能充分展现并利用博物馆的美术资源。所以,教师需要采用更多的方式挖掘博物馆中的美术资源。其实,不少具备一定规模和口碑的美术馆、图书馆、创意市集等都有可以利用的美术资源。总体来说,虽然部分学校、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学校和教师需要进一步增强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为丰富校本课程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教育学家钱初熹指出,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公共文化设施,这些渠道中蕴含了大量的美术名作和文献资料,可以提供多种艺术活动,这些文化设施可以“为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1]。


三、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非遗课程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逐渐改革和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是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为学校实现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和地方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引起了我国众多学者的关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打造教学特色的重要方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要和自身特色建设相匹配,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资源,以此在特色化教学中发挥资源优势。校本课程能够使师生在教和学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密切彼此之间的联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校本课程也可以补充和丰富现有的教材内容,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文化资源,避免盲目照搬和全盘接纳。整体设计时,要充分彰显学校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地域性课程,从而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支持。


以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为例,该校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着力打造的“民间工艺一条街”上,凭借周边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在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广彩和广绣特色校本课程,并自主研发教材。广彩是岭南地区重要的瓷器加工出口产品,以构图紧密、金碧辉煌为特色,名扬海外;广绣以色彩鲜艳、富丽堂皇著称。广彩和广绣两者都是非遗传承项目。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常设的展览还涉及木雕、端砚工艺等非遗项目。所以,在课程开发阶段,这些项目都可以作为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媒介。


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的广彩和广绣校本课程拥有系统的开发策略:首先是“大师进校园”,把民间工艺大师请进校园,与相关单位建立共建合作关系,以保障师资力量;其次是“作品入教程”,整合资源编写教材,教学内容由创意设计、技法图例、佳作欣赏等部分构成;再次是“技艺有传承”,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开展综合材料探索,开发一系列的特色选修课程,把灰塑、珐琅彩、年画、古法装帧等民间工艺美术项目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传承意识;最后是“审美引共鸣”,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使其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综合素养。


依据美术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笔者认为在“非遗进校园”“民间工艺美术进课堂”这类特色课程教学实践中,应注重通过视觉形象的呈现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让学生对文化理解素养涵盖的内容有多维度的认知。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在广绣、广彩校本课程实践中探索并应用“三结合”的教学手段:其一,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以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其二,课堂教学与学术活动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层次;其三,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以切实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秉承“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广府传统文化,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与思维,致力于发掘并培养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鉴赏者,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传承、创新广府文化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列,课程内容开发逐渐深入,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趋势。从课程的实际运用效果看,一些校本课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国内一些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侧重于案例探讨,未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


以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开展民间工艺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例,非遗课程教学实践三年,从起初“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课程体系初具规模,开设此类课程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发展与创新贡献力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工作,教师团队应遵循“融创”美育主导思想——“融聚人文资源,创思审美素养”,把设计思维应用在开发特色课程、营造环境氛围、建立工作团队、探索科研发展等方面,为学校打造优质的教学品牌。特色课程教学需要根据学情精心打造愉悦、创意并重的美术课堂,趣味、实用并重的综合实践课堂,以及原创、设计并重的特色社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随着“非遗进校园”的不断推行,非遗文化传播呈现出明显变化,从最初的艺术欣赏发展为技艺学习,传播深度正在不断拓展,从理论真正走向实践。从这一点看,“非遗进校园”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理论和实践也将会更紧密地结合。“非遗进校园”实践路径的构建需要走出有限的校园环境,走进非遗主题教育基地,融合优质的非遗资源,打造集校内外课程、社团、互联网等于一体的教学平台,进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鼓励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在教育、生活、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段鹏.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1,122-127.


上一篇: 校外儿童美术的个性化课程设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