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强示范朗读,提升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 投稿老妖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30次
  • 评分4
  • 11
  • 0

广东新兴县太平镇罗陈小学(527423) 梁建光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朗读内容感兴趣,迅速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要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朗读表达技巧,努力做到“心中有人”,朗读的语言要实朴自然,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关键词]示范朗读 有效性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33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不会创造性地朗读,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善于模仿教师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朗读内容产生兴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十分有效。如何提高教师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呢?

一、理解和感受作品,提升表达技巧

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自己都感动不了自己,怎能感动别人?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要使自己先动情。教师要动情,就要熟悉、理解作品,感悟作品,同时借助朗读技巧,这样才能把作品的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

(一)深入理解作品,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教师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出来,首先要认真阅读作品,理解文中生字、新词、成语典故、语句等含义;其次要进行多次自我朗读,达到熟读成诵。朗读时要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心灵进行沟通,领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情感符合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才不会望文生义,把作品表达得支离破碎。

朗读者把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过程就是自我感动和感动他人的过程。朗读时,教师要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形成连续不断活动的画面,情随画生,调随情移。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读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迸发出一种创造的激情与冲动;同时,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调表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进而打动学生,带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设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扣一个“读”字,特别在范读上下了一番工夫,使朗读的语气打动自己、感染别人。我首先细读作品,感受女孩命运的悲惨。如,在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幻想中,感受到当时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得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接着,我多次朗读课文,并在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一次次点燃火柴、一次次出现幻想又一次次破灭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情景,并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自己的心田,产生共鸣。这样我内心深处自然地产生同情、含蓄、深沉的情感。当我在课堂上朗读完作品时,教室里由寂静无声到响起了一片抽泣声,而我自己也早已热泪盈眶了。在我的范读引领下,学生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了一种悲悯的情怀,感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达到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的效果。

(二)注意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效果

朗读需要技巧的支撑,要用激情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示范朗读,通过表情、语气、语调传递文本的思想情感,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入情入境、心领神会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范读中,学生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教师要运用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避免机械地把文字变成声音,单纯照字音朗读;或从头到尾没有声调的高低起伏,没有情感色彩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朗读写“幻象”这一部分的文字时,声音上扬、有力,语气、语调多变,语速加快,以表现小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但也要注意声音不要过亮、过高、过响,要符合全篇总体同情、含蓄、深沉的感情基调。而读幻想破灭后描写现实一段文字时,要迅速调整感情,语速缓慢,语气深沉压抑,表现充满失望和怅惘,要读出小女孩在幻想消失后的失望。特别是“‘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段话,是小女孩发自内心的、悲哀的、最后的呼喊。在现实中备受冷漠、歧视、饥饿、寒冷等各种痛苦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亲人的温暖、关怀和爱抚啊!小女孩又是多么害怕最疼爱她的奶奶也像此前的幻想一样很快就消失了!因此,朗读时,速度渐快,停顿缩短,声音响亮上扬,语气中充满乞求,可略带颤音甚至哭腔,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这样的范读,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课文中,让他们感同身受。

二、分清朗读对象,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俄国一位著名的戏剧教育家曾说过:“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说话要有对象,朗读也应如此。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课程目标,但不同的年段对朗读有不同的要求。

鉴于中低年级学生阅历浅,对一些课文的理解有困难,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差,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要声情并茂,通过声音重塑文本形象,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语境,感动学生。教师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速度,注意停顿时间,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教师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这样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掌握一些朗读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对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教师要在低年级形成的朗读水平基础上,进行朗读技巧的巧妙渗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直接给予学生有关停顿、重音、节奏等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适时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

针对不同年段的朗读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全盘考虑,精心设计,使自己的朗读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达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三、语言朴实、自然,贴近人的心灵

失去了内在的情感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的朗读,听起来虽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是打动不了听众。因此,教师朗读时既不能装腔作势,拿腔拿调,又不能毫无表情。朗读时,要用说话的方式来自然地朗诵,要读得语句流畅自然,把作品的内涵,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创造性地再现给学生。教师既要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又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既要感染自己,又要使学生产生共鸣。要做到“读而不板,说而不演”,这样才能达到声情合一、返璞归真的境地,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示范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

(责编 韦雄)

同类热门论文
本类最新论文
本频道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