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投稿国士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217次
  • 评分4
  • 41
  • 0

文/刘海军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还应该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课程所蕴含的各种美。如:形式美,即外在的语言美,包括遣词、造句、结构等;内容美,即内在的精神美,包含在语言文字背后催人向上、教人求真等精神品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审美体验呢?

一、动“嘴”,诵出语文音律之美。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都可以通过音乐旋律来表达。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优美的音律,如阴阳上去、抑扬顿挫、快慢有致等。因此,中国的汉语言朗诵起来本身就像一首优美的音乐,难怪古人常常喜欢吟诗作对,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的嘴动起来,使语文课堂洋溢着“朗朗书声”的音律之美,让学生通过大声诵读来感知语言、理解语言、享受美感。

古代的唐诗宋词、诗歌童谣因为结构精巧、对仗工整、押韵就特别适合让学生诵读,甚至可以配上节奏、音乐等让学生吟唱。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这节课真是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整节课教师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在反复吟诵这首诗的基础上,再配上音乐吟唱起来。由此学生渐渐地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中来,仿佛来到了诗人张继的身边。月落、江枫、渔火,营造出一幅凄美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眼前。乌啼、钟声,荡漾起一段凄凉的旋律,回响在学生耳边。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思,这远远比解词析句来理解诗歌更科学,学生体会会更深刻,也着着实实体验到了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二、动“手”,画出语文形象之美。

语文既是抽象的,但也是形象的。说它抽象,是由于语言文字本身只是一个个符号;而说它形象,则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画面是具体可感的。这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需要学生通过诵读来理解、想象来丰富。教学中,让学生把想象中的画面通过手中的画笔呈现出来,这样原本抽象、枯燥的文字就会变得形象、有趣起来。

《拉萨的天空》一课,读完整篇课文,最先跳入我们脑海中的一个颜色,一定是“蓝”。在教学中,教者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抓住“湛蓝、蓝晶晶、清水洗过的蓝宝石、蓝得令人神往”等词语动手去画一画拉萨的天空,用色彩去描绘那一抹醉人的蓝色。

课文《九寨沟》的第三自然段为孩子们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五彩池”。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者可让学生用笔在老师事先画好的五彩池中涂上五彩的颜色。同学们有的用蓝色,有的用白色,有的用绿色……,涂抹出他们心中的“五彩池”,即理解了课文,又发展了想象,丰富了审美体验。教学《石榴》的第三自然段时,教者让学生画一画不同阶段的石榴果实,让学生真切体验石榴从生长到成熟整个过程中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过程。这远远比直接让学生阅读品味来理解更形象、更生动,学生的体验也更深刻。

三、动“身”,演出语文情景之美。

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趣味盎然的故事,有发人深省的童话,也有引人入胜的小说,这些题材都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作者也是欲借这些人物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自身爱憎分明的个性特点。教学中教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感知这些艺术形象,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活动身子,放开手脚来演一演课文中的这些人物形象就是最好的感知方法。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学完课文后,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戴上狐狸和乌鸦的头饰来进行表演,再现狐狸如何讨好乌鸦、乌鸦如何上当的情境,其余的学生做裁判,看谁演得最好。在表演结束之后,我又化身为“记者”,先问“狐狸”:“你说的这些都是真心话吗?你为什么要讨好乌鸦?”后问“乌鸦”:“你觉得狐狸说的话是真心的吗?你怎么会上当的呢?你心里怎么想的?现在你后悔吗?”如此通过表演、评价、采访抽丝剥茧,渐渐带领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然能深刻认识到狐狸狡猾和乌鸦愚蠢的本性,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寓意: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随便听信别人的好话。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学得轻松有趣,又体会深刻,可谓一举两得。

再如《负荆请罪》本身就是用作表演的剧本,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剧本中的人物自主排练,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通过形神兼备的表演、深情并茂的语言来再现当时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廉颇的知错就改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

四、动“脑”,生出创新之美。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产物,它是作者把对生活的观察感悟通过恰当的想象加工而成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大脑,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可以是寻找课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补白,可以是对原课文的延续猜想进行续写,也可以是针对原文以改变视角或表达方式进行改编,以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阅读体验。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使课程生发出创新之美。

如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顺着课文思路继续展开想象:40年之后,课文中的这位小姑娘已经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她携着一家人再次来到中国,看望聂将军。你们能想象出这种情境吗?这样的补白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动脑意识,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能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聂将军的人格,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语文课堂中的美也处处可见。只要我们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嘴、动手、动身、动脑,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美丽的语文之花一定能开遍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中还有很多的方法,让学生在“动”中接受审美育。“动”起来,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语文课上的美育应避免静态灌输、说教,尽量让学生作为主体在动态中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壮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