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构建情境的温床,唤醒自主学习的课堂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76次
  • 评分4
  • 53
  • 0

赵成学

(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楼中学 441800)

高效课堂目标之一就是要突出学生,实践新课程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在535 课堂模式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带着个性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从而实现“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的教育理念。

我们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参与课堂,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志不强者,则知不达。”志即情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学生就没有投入课堂去积极的学习,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习情境的策化,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里主动去学,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知识,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以情诱情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像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要联系实际生活,激发情感,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讲述细节注重情景和心里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讲述自己的父亲,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媒体,创设意境

创设语文课堂的情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播放图片、音乐对渲染情境也是一种重要手段。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由于诗歌字词精练,意境深远,难以理解。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感悟诗情。在教学文中第一部分“咏雪”时,教师运用了画面展示意境法。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了塞外雪景图,具有动感的漫天雪舞,一会儿地上,树枝上都被白雪覆盖了,学生如身临其境的体味了塞外壮丽的雪景和奇寒的天气。看着白雪覆盖的树枝犹如开满了洁白的梨花,学生对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而在教学“送别”部分时,则采用音乐感受意境法。自古以来,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古诗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复杂的情感与美妙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在此课中尽可能的将诗中诗人对好朋友的送别之情,化做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尽快的披文入境感受文字的精妙。诗人与朋友复杂的离情别绪,在雪花飘舞的季节里,分外惆怅。

三、点拨思维,问题导情

“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识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自主学习的课堂。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活动的空间,必要时向学生提出需要仔细探究的问题,以改变他们的研究思路,使他们朝着科学的方向探寻,从而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而学生是其中的主体,是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学生自主的钻研教材,解读文本,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情境就像一扇门,引导学生打开进入,又像知识赖以产生的温床,使学生唤醒探究的意识,自主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