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一步一陟一回顾

  • 投稿万金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64次
  • 评分4
  • 68
  • 0

李琳

我从小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乐趣,渴望带着学生探寻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漫游在文学美妙的殿堂里,建造一座生命的后花园。

问渠那得清如许

我出生在新疆,中学就读于上海敬业中学。语文老师张秉德先生上课旁征博引,风趣幽默,很受学生欢迎。他也很关心我这个远离父母的“小新疆”(同学起的绰号),把《金蔷薇》《简爱》和《培根论人生》等书籍推荐给我,这让我的阅读起点一开始就很高。敬业图书馆是上海中学里藏书最多的一家。我是图书管理员,优待我一次可借阅十本书,这足以让我饕餮一番。伴着图书馆里昏黄的灯光和书籍散发出的特有气息,我度过了孤独、倔强、敏感的青春期,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我立志,要做一个像张老师那样的语文老师,让学生的少年时光有好书陪伴,和学生共同领受文学世界的美妙。

1991年我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得到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薛毅老师的悉心指点,知道了一点儿做学问的路径:老师课上讲的作品,课后一定要找来细读,做出判断,补足笔记,画出疑问和老师讨论;评判一个作家要用他最好的作品才公允,当然也要兼顾其他;要关注学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免白己的研究重复老路……这些经验,成为我后来读书、教书的不二法门。我很幸运,张秉德老师启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薛毅老师把我引上了治学之路,大学四年我打下了比较好的文学功底。

1995年我到上海光明中学做了一名语文老师,读书依旧是我的最爱。我喜欢读钱理群、王晓明、汪晖、戴锦华等人的书,《鲁迅全集》至今是我的枕边书;《中华读书报》《读书》《随笔》《鲁迅研究月刊》等是我密切关注的期刊。记得钱理群先生来上海讲学,我从上海师范大学追到复旦大学再追到建平中学,聆听他的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的讲座。这种自觉追求和近20年的阅读史,让我的精神世界日渐丰富。

一步一陟一回顾。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还要对其有思考有研究,更要在教学中给学生以启发和引领。

山重水复疑无路

从教后的我没有懈怠,过着读书一思考一教书的简单生活。学以致用是读书的美好境界,我渴望和学生分享自己平生所学,渴望将自己的所知传授给学生。

我教的是初中预备年级,教材里的课文都不长,我力求每一篇都能熟读成诵。课前背诵课文,成为我自觉检测的一项内容,学生很乐意对着课文,圈画我背错的地方。望着学生天真、渴望的眼神,我恨不得将知识全倒给他们,40分钟的课堂总是由我一个人主唱。

那天教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激情澎湃滔滔不绝,自以为将史铁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悔恨讲出来了。课后一个很有灵气的学生小声对我说:“老师,您讲了那么多,可我很想知道一个男孩子在那样的情况下折磨自己、伤害母亲,成年后为什么还要把心里面的痛写出来。”我听了心里很不好受,满腔激情倾注在课堂上,本以为学生能学到很多,可学生最想知道的,我却没有讲到。

看到我痛苦的样子,范微卿老师善意地提示我说:“有句话‘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你的一桶水‘哗啦’一下子全倒下来,学生会被淹没,甚至会被淹死的。你想过吗?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他最需要和能接受的东西。”范老师的话让我幡然醒悟: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激情抒发,学生不要你单纯灌输海量知识,而是要你提供学习的路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引领者和陪跑者。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要“目中有人”。我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上,走了一段弯路。

2004年,我调到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任教。特级教师陈小英是我的师傅,针对我喜欢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的坏毛病,她时时提醒我:“课堂上要尽力做减法,每引用资料要追问自己是不是这个环节非用这些教学资源不可。”

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从课堂导入、背景铺垫、文意品析、深化理解、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每一步都用心研究,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需求,谨慎引用课外资料;每篇课文都认真写详案,理清教学思路。上完第一个班的课之后及时反思,修改教案,在第二个班实践,再写反思,以备下次授课。这也是于漪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传统:三实践两反思。

一步一陟一回顾。课堂上,看着学生皱着眉头思索的样子,望着他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兴奋劲儿,我终于体会到好的课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哈代说,呼唤和被呼唤很难应答。课堂需要的是文本对读者的呼唤,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呼唤和美妙应答,一旦这样的呼唤和被呼唤在课堂上奏响,师生将会共同谱写出难以忘怀的美妙乐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2008年5月,我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上海市普教系统于漪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培训,2011年春我又参加了陈小英、谭轶斌语文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学习,至今已有3年的时间。这两次培训学习,令我获益良多。导师们除了传授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还邀请大学教授为我们做专题讲座。有关于国际形势的,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于语文课程论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眼界,夯实了我的学科本体知识。

基地学习对我不仅是输入过程,更是输出过程。一遍遍地磨课试教,促使我不断研究课堂,研究文本,不断反思。这样的磨炼使我迅速成长。公开教学后,我与团队的其他老师切磋研讨,分析案例撰写教学论文,我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先后撰写了《从命题回到审题——针对学生审题闲惑的一节作文课》《唤醒·击中·表达——由高三毕业典礼沸点节目想到的》等论文。

我认识到,好的语文课要基于课程标准,好的课堂是师生情感共振智慧互生的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困惑和所求,关注他们学习的体验和过程。

2014年7月,我代表上海市参加了在湖北荆州举办的第四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执教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一课。我把领悟到的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运用在这节课上。课前我为学生精选1800字左右的补充资料和鲁迅先生《向莽作(孩儿塔)序》的手稿,印发给学生,为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提供帮助。我将24位学生的问题归类,设计教学。课上没有冗长的导入,我把课文背诵了一遍,学生的眼神中充满好奇和惊讶。我带着学生贴近鲁迅晚年的生命脉络,比照手稿中修改的痕迹来理解这篇序言,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鲁迅在“忘却”和“记得”看似矛盾的表达中,蕴藏着的对白莽的痛惜和追忆,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仇恨和厌恶,读懂了这位久病老人文字背后的欲言又止和深刻内涵。结束时,听着几位同学沉稳而有力地当堂背诵课文第四段,我无比幸福,真正感受到做一名语文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一步一陟一回顾。从教19年来,我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领受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这样的境界,心向往之。

我,执着地走在这条路上!

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思想中有那么点儿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薪火相传,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而非仅仅是子女。

我们对文本研究的努力、执着有多久,学生对作家、作品的领悟就有多深。

我们的确需要在“传达语言文字的魅力”上下工夫,要力透纸背。

冯至在《十四行诗》中吟诵:“给我狭小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应该给学生一个大的宇宙!

教育需要梦想家、诗人、实践者来经营,需要信徒、殉道者来朝圣,需要强体力投入,需要灵魂的高度参与,需要精神生命的支撑。

人的一生,真正有力量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抓紧这段时间做美好的有意义的事让我们的生命永远年轻。感谢上苍厚爱,在这么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能过着看书、思考、教书的生活已经是够幸运的了,对此心怀感恩。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