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感之美教学微探

  • 投稿清烨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41次
  • 评分4
  • 80
  • 0

韩玉民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11年版)。在这样的课程理念中,“语感”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语感既联系着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熏染,又联系着思维的发展、习惯的养成、修养的提高和美感的提升,语感在语文(语言文字)由外到内的习得和由内到外的表达两个反向链接的过程中恰好是那个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教师现在特别强调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根据汉语、汉字自身特点进行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抓住语感这一介质,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加强对语言的感性把握和整体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言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除了内容上力求准确外,还要考虑音律上的和谐优美,注意言语的附带意义(人们约定俗成的主观色彩),如言语的形象色彩、情感色彩及态度色彩等。这种附带意义和音韵美即是言语美的表现。正如宗白华先生说的“诗的形式的凭借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两种作用:⑴音乐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⑵绘画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现出空间的形象和影色。”(《美学散步·新诗略谈》)这段话指点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之一——“美”的规律。语感正是在言语的音韵和意义的直接感染下在内心呈现出的一个感性的具体形象,在人的直觉思维作用下,迅速作出综合的整体判断,产生美感效应。所以,语感是和言语的美感紧密联系的,要想完成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标,必须要紧紧抓住“语感”这把钥匙,因为通过语感的习得和训练可以打开语文庭院的大门,并引导我们登堂入室,进一步领略语文的美妙景象。

先看材料: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语感敏锐的学生读到这十六个字时,他感知到的不仅有色彩、有光线、有动态、静态的物象、有悦耳的音响,甚至还可以嗅到种种芳香和气息,感触到春天的湿度和温度,呈现在他眼前的画面,有空间层次的延伸,也有心理时空的转换。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材料中的“长”读什么音?对此,人们意见不同,“长cháng(二声)”或“长zhǎng(三声)”怎么读的都有。笔者的意见,应该读“长cháng(二声)”。从语感之美上分析理由有两个:

首先,从诵读的语音效果上看,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重音字是收尾压轴的关键音节,表达者都会极力追求它的语感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 声律》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这里他所说的“和”就是指和谐美妙的乐感。

从材料上看,“月”是仄声,“树”也是仄声。为了追求韵律的和谐优美,就要让音调平仄交替变化,因而“飞”、“长”应该是平声,读“长chāng”。

另外,从表情达意的效果上看,“草长cháng”也比“草长zhāng”更有审美感觉,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因为“草长zhāng”中的“长zhāng”是概括的叙述性符号,不如“长cháng”作为形态的描写性符号,更能表现“江南三月,绿草萋萋”的强烈的形象感触。草长cháng,不但有视觉的感受,还有触觉的感受,仿佛有踏上去软绵绵、厚实实的感觉。

下面将从语音、语意两个方面分析语感之美

一、语音:乐感

1.音节均衡匀称(对称美、节奏美)

2.音节响亮和谐(变化美、旋律美)

首先,在遣词造句时音节均衡匀称,念起来就顺口,听起来就悦耳,有一种整齐和谐的音乐美。比如,对偶和排比的句式就会形成表达上韵律整齐和谐的美感。否则,念起来就不会那么顺口,听起来也不会那么鲜明有力。

其次,根据汉语音节声调音高变化的特点,在组词造句时注意平仄的重叠和交替,可以形成音调上的低昂互节,抑扬有致的节奏美,在听觉上就会形成铿锵响亮,优美和谐的美感。比如诗词的格律就极富音乐的美感。

二、语意:质感

艺术化语言的创造最讲究质感。余秋雨曾说,最好的艺术,不逞思想之态,不作抒情之状,而是把这一切都凝铸于一个浓烈的外显。余大师所说的外显,笔者的理解就是造型美。建筑艺术具有造型美好理解,雕塑艺术具有造型美也好理解。其实,任何艺术的创造规律都具有造型特征,要不俞伯牙奏琴,钟子期怎么听出“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呢?真是知音啊!语言艺术也是讲究造型美的,可以说“造型”是艺术化语言的根本性特点。艾青在自己的新诗美学论著《诗论》中,把意象定义为“具体化了的感觉”,可谓抓住了艺术语言语感的真谛,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化语言的表现规律。艾青所说的“具体化的感觉”,笔者认为就是个性化的感受,这种个性化的感受,在艺术语言中是通过造型来寓意的。

语言艺术的造型之美是通过色彩、动态、画面等“外显”因素表现出来的。这些因素从不同角度体现着“造型”的色彩美、动态美、神韵美、画面美。

表达者通过艺术语言“造型”,寄托寓意,抒发感慨。这就使“造型”有了深层的蕴涵,即内蕴。由于话语作品的意蕴是通过艺术化语言的“造型”间接表达的,这就使艺术化语言的语感之美有了含蓄美的特点,即: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分析材料: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用“裙”比喻“荷叶”,本来已经包含造形联想,但没有传达出鲜明的自我感受。再变换成“舞女的裙”,“舞女”是旋转的,也是美丽的,这样就把“荷叶”舒展、飘逸的形态之美充分表达出来了,造型的效果也鲜明起来了。又加上“亭亭”来修饰“舞女”,是高高耸立的样子,正好和前边“出水很高”照应,造型之美特别鲜明生动,自我感受也非常明显强烈。

用“明珠”比白色的荷花,表现出晶莹剔透的色彩之美;用“碧天里的星星”比“零星的点缀着”的白花,表现出忽隐忽现的动态之美;用“刚出浴的美人”比“袅娜”“羞涩”的荷花,既有纤尘不染的色彩之美,又有娇羞妩媚的神态之美。而对荷叶、荷花、荷塘的描写,不就构成了一幅有层次、有色彩、有神韵的清幽恬静富有诗意的画面吗?

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说服力,提高诗文的意境、格调,作家锤炼词语,往往不以准确、贴切为满足,而是进一步追求新鲜、生动、深刻。但是刻意求工,在炼字上下工夫,并不是搜索枯肠或遍检词典去寻找那些华丽深奥的辞藻来雕琢词句,而需要苦心探求如何巧妙运用平平常常的词语,挖掘它内在的潜力,把它放到恰当的语境里与相关的词语搭配,让它放射出新鲜夺目的光彩来。王安石是讲究炼字的大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他的经验之谈,道出了从寻常语言中锤炼出奇崛字句要付出艰苦运思的个中甘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隐喻方法,把心中的思乡之情造型,不但有视觉感受,还有温度的触觉感受,表现出鲜明的质感。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里,首句的“霜”字通过借代表意,可谓词简意丰,意蕴幽深,既体现了艺术语言的造型之美,也体现了艺术语言的含蓄之美。可以看出,艺术语言的语感之美主要是通过具有某种美感效果的特定修辞方式创造出来的。

三、小结:

这里笔者讲的核心问题是“语感”问题,认识的角度是“语感之美”。无数语文实践说明,语感之美是体现在语音的乐感和语意的质感两方面的。本文重点谈的是语意的质感造型之美,这种质感造型就是个人化自我感受的有效传达。

(韩玉民 内蒙古兴安盟教学研究室1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