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效课堂召唤“个性化”的回归

  • 投稿第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69次
  • 评分4
  • 89
  • 0

沙春霞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当时“学出于官府”非贵族子弟不可教的环境中,大胆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广收门徒,开创一代教育先河;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孝庄师范,同样大胆打破传统教育的陋习,大声疾呼培养学生,“敢探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精神”,提出“六大解放”,积极倡导生活教育、民主化的创造性教育;现代,当代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在全国风行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中的讲读法,以讲读灌输教学为主的大环境中,也敢为人先地最早提出“点拨法”教学理念,从而更新界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正是由于这些大教育家不墨守成规,不拘于时,敢于挑战陈旧观念和规则,敢为人之所未为的举措,推动着我们的教育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纵观中国的教育,摸索的痕迹清晰可见,当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教育史的理论中时,学生所有的悟性、所有的潜能都被吞噬在幼儿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高分不高能”的“优秀人才”。从幼儿园到大学,因缺少个性化教育导致思维方式趋同,创新意识不强的现象随处可见。在这种体制下,教师的无开创意识,无“个性化”,扼杀了无数学生的“个性”发展。

人们形象地形容:传统教育是一种以考场为赌场、学生为赌徒、教师教赌徒、家长下赌资、“赌博性质”浓厚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成长,严重制约着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努力寻找探求教育发展的途径中,“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作为个性化教育的起点——素质教育,倡导人的全面进步,鼓励学习者的多元发展,简而言之,素质教育更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更符合人的全面提升。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也付之实践,打造一堂“高质量”、“高效率”的精品课堂,更成为了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山东“杜郎口”模式就是一线教师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不断摸索的有意尝试。

何为高效课堂

高效,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效益。高效课堂,就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具体的一节课中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的课堂。

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违背了人的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的,忽略了学生个性理念和独立闪光点的集体关注和培养。

而高效课堂的这种“个性化”发展的最终走向,也决定了其构成要素必须践行“个性化”的原则。

一、作为高效课堂的实施者——教师,需要“个性化”研究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基于改变“少、慢、差、废”的低效教学的现状,使课堂朝着“多、快、好、省”的方向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高效形式。在这一形势下,如果只是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循规蹈矩,在教学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或一味步入后尘,势必会被教育潮流所淹没。因此,教师“个性化”重贯全局。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身份的转变,需要教师对自身进行“个性化”研究。

素质教育的实施,直接导致了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要完成由“独奏者”向“伴奏者”的转变,由“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向“向导”和“顾问”的转变,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领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由“演讲者”向“聆听者”的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都必须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认识自我,才能找到自身与这些身份的最佳契合点,这就是对自我的“个性化”解读。

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身身份的转变与高效课堂的要求。在高效课堂的氛围中,教师不再拥有高高在上的权利,讲台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没有了高高在上的讲台,没有了一贯正确的权威。课堂上一个原本靠讲授的问题,可能会在学生不时地打断、质疑、否定中艰难前行。这一切的变化,都需要教师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每位教师都要从自身的本真状态出发,研究自身在这场变革中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扛起高效课堂的大旗。

其次,学情的差异性,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个性化”研究。

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依据和教材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依据由原来的教学“大纲”变为现行的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结构”变为现行的“知识探究”。教学中,如何在把握标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维景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实所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这“三大块”,即现实水平——最近发展区——潜在水平,就是“学生实际状况”。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地区,学生的实际状况并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情感状况,进行“个性化”研究,力求找到知识交流的最佳融汇点。

由此可见,作为高效课堂的实施者,教师身兼重任,只有对自身有正确的“个性化”研究,才能对学情做出准确的“个性化”判断。这一研究,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实施效果。

二、作为高效课堂的组织形式——课堂,需要“个性化”教学

这里的“个性化”是相对于那些毫无创新特色,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机械地进行的日常课而言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独特风格。

首先,教师自身的独特魅力,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个性化”的教学就是执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文本)、学习对象(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执教者本身的教学特长而制定实施的能够充分发挥师生个性长处,提高教和学水平的课堂。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也各有千秋。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有的教师擅长以理服人,有的擅长以情感人。从教学风格上讲,有的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有的侧重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有的侧重于对学生心灵的健全等等。自身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个性化”倾向。因此,高效课堂凝聚的是教师摸索的心血,展现的是教师“个性化”的风采。

其次,各类学生的均衡发展,是“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学生的品格。学生求学的需求不是单一的,不仅有知识上的需要,同样也有品格上的渴求。作为课堂,首先要满足学生在知识上的需求,但这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浑厚的课堂能培养学生的厚重人格,抒情性的课堂能让学生的心灵更加敏感而不至于麻木,轻松愉悦的课堂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讨论探究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可贵……通过不同“个性化”课堂的开展,学生才能够从不同角度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个人品格向健康健全方向发展,也为学生提升个人综合性素养提供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彰显“个性化”的课堂。化用杜郎口中学学生的话“我的霸气无人敌,快乐课堂我称帝”。

三、作为高效课堂的受益者——学生,需要“个性化”参与

传统教学过程强调的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一个口若悬河的教师,一群昏昏欲睡的学生”是传统课堂的真实写照。而素质教育更注重提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与提升,离不开学生的“个性化”主动参与。

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教的内容和教的数量。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师生情感、智慧、能力的共同投入。教师单方面的投入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收获,所以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学生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到学习中来,拥有“个性化”的参与权。

回顾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最终影响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在课堂中,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只有自己亲自投入,才能体会收获的乐趣。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进行有效地引导。

高效课堂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更是一条艰难的摸索之路,在这样一个追求个性、张扬自我的社会里,我们的课堂也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力求创造高效课堂的同时,我们更应实现教师、课堂、学生三者的“个性化”的同时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沙春霞 江苏省海门中学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