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剪纸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 投稿伟大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28次
  • 评分4
  • 72
  • 0

田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传播基本的汉语和文化知识,使学者们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精华,将对外汉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剪纸为个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剪纸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同时力图通过中国剪纸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为更好地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一、学习兴趣的引导和激发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手段。调查显示,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的作用,有效地影响着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强的学生,总是能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以学习为乐趣,乐此不疲,事半功倍,效果很好。反之,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以学为苦,学习不专心,敷衍了事,勉为其难,效率低,效果差。兴趣对异域学习者更为重要。从学习动机和个人对学习的期望来看,在融合性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民族及其文化等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达到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融合性动机对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影响)上,异域学习者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体验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甚至希望融于中华文化之中的心理;在结果性动机(指学习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产生成就感。取得的良好成绩(实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励和保持动机)上,异域学习者如果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会产生成就感,有助于激励和保持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良好期望;在内在激励(指学习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活动应丰富多彩,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保持师生的和谐关系。)动机上,要使异域学习者对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1]

由此可以看出,异域学习者好奇心强,但对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的学习缺少目的性,所以教学中要结合异域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本着“轻松、快乐”的原则,激发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汉语和中国文化课堂上引入中国剪纸是引导异域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有关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国剪纸而获得教学成功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汉语教师志愿者吕英杰在美国纽约州的皮埃尔·冯·考特兰中学进行汉语推广时,每天上课都会在课件中展示一幅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剪纸,巧妙地运用中国剪纸来促进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并成功通过传授剪纸技艺帮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2]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最终还是要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培养一种能力为目标。因此,剪纸课程的教学要始终把握这个原则,在汉语和中国文化课教学的第一阶段以剪纸作为辅助手段,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学习剪纸技法的入门阶段,可以以蝴蝶为基础纹样教学生进行剪纸的初步创作。蝴蝶外形简单,那一对大翅膀可以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掌握了外形后,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水滴纹、锯齿纹、月牙等纹样进行自由装饰,这个阶段只要学生能做到图案不单一、画面不空洞即可,这时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中国剪纸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通过实践可知,剪纸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初步了解了汉语和中国文化。

二、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乐”是使人超越自身达到成功的东西。在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的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因开口能力差而缺乏信心,以致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在于学生在汉语学习时因担心出错受到教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敢尝试。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减弱。所谓中国传统学习方式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比较死板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一般都是教师拼命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在台上做演示,学生在台下刻意模仿。而国外的课程教学与中国课程讲授的根本区别是其实践性强,技术技能是在多次反复地不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中养成的。但很多教育机构(包括学校)仍在延续着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中国文化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基本是理论课的学习,教学内容空洞单一,书本上教什么、教多少,教师就讲多少,学生学什么技术项目、学到何种程度都是学校统一规定的,这样的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时间一长,大家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虽然许多外国学生也热爱中国文化,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机械模仿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喜爱中国文化的动机。虽然大家也都在努力学习,可是中国文化的教学却没有任何创新之处,使学生们的学习形成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的恶性循环。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结合外国学生喜新求异、乐于展示、喜欢挑战的心理特点,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以活动激发学生的情趣,让枯燥的剪纸课“活”起来。

(一)交流剪纸知识,激发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精妙绝伦的作品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观念化意向的完美体现,种种质朴而率真的造型,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吉祥的期盼,又是中国人的原始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的形象表达。许多学生来中国之前,已对中国剪纸有一些基本了解,但对透过这一民间艺术表象所表达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哲学内涵却了解很少。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剪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剪纸的热爱,课堂上可以举行以“中国剪纸知识知多少”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剪纸的了解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比如中国剪纸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中国传统剪纸有哪些创作流程?南方和北方的剪纸有什么不同?中国剪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形式去探寻研究。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剪纸;在网络上查寻,探求答案;调查剪纸艺人,探求真迹;汇集资料,分类整理。教师在讲授剪纸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惑时,老师要及时协助,发现错误找到原因,尽快解决。学生们在这些多样的剪纸活动中,搜集到了许多的剪纸素材,感受到了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课堂上学习了丰富的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信心,感受到了团结。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剪纸走进学生生活

在学习剪纸之初,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图形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以此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老师先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张沿着对角线对折,然后将对折的三角形纸片五等分折叠,在折叠好的图形上只剪一剪刀,展开后就做出一个美丽的五角星。这时,学生们的眼睛中表现出的是惊奇和渴望,随后他们会跃跃欲试,想要把这种技巧学会。此时,教师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进行技法的讲解和剪纸技巧的展示,教会他们剪出五角星。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仅仅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五角星的制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因势利导,如可以在五角星其中的一个角上剪出鼻子、眼睛和嘴巴,形成一个微笑的图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剪纸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具象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可播放一些剪纸艺术家创作的精美作品,通过剪纸图案的欣赏,让学生遨游于剪纸艺术的海洋,使他们在认识到民间劳动人们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大家学习剪纸的热情。一系列的学习,让剪纸走近了学生们的生活,自然也起到了寓学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剪纸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学习上,目标是最好的助推剂。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为了让学生的目标尽快得以实现,教师策划了多种形式的剪纸竞赛,以竞赛带动大家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剪纸能力的提高,比如开展剪纸活动大赛。选取相同的剪纸图案,举行剪纸作品大比拼,所有参加比赛的学生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剪出作品。教师按照事先约定的标准进行评判,既要看剪纸技法是否运用熟练、图案主题是否把握准确、整体是否美观,还要看剪纸的速度。通过剪纸比赛这样的平台,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并一致要求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多开展一些。经常开展这样的小型比赛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常规性的技法练习,提高学生的剪纸技巧。

现代教育中,“寻找正确答案”已不是唯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就问题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并允许多种答案的出现。课堂剪纸活动要求学生在突破自身的受动性和依赖性上,使自己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张扬、发展和提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的欲望,而且生动直观地宣传了剪纸艺术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光辉成就,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国剪纸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越来越发现中国剪纸对学生创造力发展起到的作用。剪纸课上,教师既是剪纸的引导者、记录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参与者,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中国剪纸中的表现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大胆创造,及时鼓励表扬他们的成果,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再次激发他们的创造积极性。

中国剪纸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天人合一”、“境生象外”。这种审美理想是通过典型的原发性思维方式和天然的视知觉方式表现出来的,它“不是机械复制自然对象,而是依照作者对客体的原发性视觉认知,按照内心的意愿和自我理想,重新安排和建构现实秩序,并含目的性地去把握对象的整体结构式样,并将它们物化成视觉形态。”[3]例如,剪鱼儿戏水,可在鱼身上剪出莲花、水草等纹样,这样剪出的作品既美观又寓意“连年有余”;在大肥猪身上设计牡丹花,再驮个元宝,元宝上再剪出枝叶,叶上或枝间挂铜钱,就寓意了“肥猪牡丹,富贵连连”或“招财进宝、大富大贵”。传统剪纸常以花中套叶、叶中套花等手法来表现思维无限自由的原发性视觉,这种视觉的表达既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界限,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完美、表达含蓄的审美心态。

在运用中国剪纸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后,需要对他们进一步的加强引导,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如剪双喜字,可以用多种方法去剪。一是把张正方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剪出字形丰满、笔划端正的双喜字;二是把正方形纸对角折三至四次,按图案折剪的方法,剪出喜字纹样,打开是圆盘喜字等等。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折剪方法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联想,在此基础上去创造。除此之外,还可把喜字变形,可方可圆,可长可扁等等,还可以在喜字两边添加纹样,如在喜字两边添加梅花、喜鹊、荷花、鸳鸯、双凤和龙凤等等,还可以把喜字中方口变形,变成心形称为“心心相印”喜字。[4]在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法、掌握了一些折叠的要领之后,就要让他们摸索折剪的各种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作灵感和创新精神。

四、结 语

剪纸活动中,教师可以把课堂环境营造成充满活力、生动有趣的创作场,学生可以直接认知,运用教师传授的知识,自动发挥想象、提炼画面,研究合理的剪刻技法,将复杂的思维概括化、明确化、单纯化。因此要运用好剪纸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剪纸,通过鼓励和鞭策的语言激活学生的原创能力,运用各种指导方式打开学生的创造思路,使他们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以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画面。

(本文为郑州地方高校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ZJG-A6030)

注释:

[1]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90-91.

[2]吕英杰.美国汉语教师志愿者:边教汉语边剪纸[EB/OL].

http://www.jyb.cn/world/hytg/201202/t20120227_479682.html,2012-02-27.

[3]袁玲,方艳.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与时代(下旬),2004,(6).

[4]马建军.剪纸教学与美术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田冲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45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