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爱情篇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投稿薪人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37次
  • 评分4
  • 80
  • 0

沈素素

根据我国学制,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正处在青春中后期,这时的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想了解、接近异性,甚至出现了朦胧的爱情念头。面对情感困惑,由于无从学习、无人指导及家长、老师的回避、打压以及自己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等原因,导致了青春期的情感问题成为了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1]作为处在教育主流位置的语文是有义务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并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情感问题的,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篇目是否能真正解决学生的情感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下面笔者将进行探讨。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爱情篇目存在的问题

以现在通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江苏、浙江、山东、山西、安徽等部分地区都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5年,江苏全省高中全面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其中传统认为涉及爱情题材的作品统计如下:

如不细细分析,总体上看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的作品覆盖面广,包含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体裁集中在诗歌、戏剧、小说上,但深入研究发现,其爱情篇目的选择及爱情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一)爱情篇目少,体裁单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有五册必修教材,共20个专题,113篇课文,其中被认为涉及爱情题材的作品如上图所示共9篇,约占全部内容的8%,其作品体裁共有三种,分别是小说、诗歌和戏剧。从统计来看,爱情题材作品分布不均,其中必修一和必修三没有涉及爱情题材的作品,且作品较少,体裁单一,缺少散文等现代文体裁。

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描写的是贾府的一干人物的性格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借助黛玉之眼所看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其中并没有涉及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而必修四中《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被放置在探讨人性的专题,其描述的并不是爱斯梅拉达对伽西莫多的爱,而是对他的同情,展示了心灵的美与丑。如果把这两篇也算作爱情篇目,笔者认为不妥。

“笔落惊风雨”这个专题涉及到爱情的是《蝶恋花》和《雨霖铃》这两首词,而课后的“文本研习”是让学生了解《蝶恋花》中沉浸在相思之苦中的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外在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心情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艺术手法。《雨霖铃》课后“文本研习”中是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点染”的艺术手法。由此可见,教材编者真正“光明正大”地谈到爱情的就是必修五“执子之手”这个单元中的《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两篇古老而经典的戏剧了。爱情是人类生命长河中永恒的话题,这样看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爱情的篇目是非常的少了。

(二)与爱情主题脱节

体裁单一、爱情主线不鲜明,这基本上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爱情篇目特点的共性。教材中的爱情是放在家族、社会的大环境下的,其爱情题材作品大多成为反封建、反家长制和批判旧社会的附属品,对待爱情更多的不是欣赏与思考,而是对社会和对制度的鞭挞,缺少单纯的情感美。

以《雷雨》(节选)为例,这是一部家族伦理悲剧,描述的是命运对人的摧残和社会、历史的罪孽。真正有点涉及爱情的恐怕就是课后问题探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的探讨。

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爱情题材作品的叙述重点是当时的社会政治,是借助爱情来批判当时的社会,从这点看出,爱情题材作品并未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并未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如一位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苏教版对‘爱情’主题的处理不够突出,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所以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无论是鲁侍萍对命运的挣扎,还是翠翠面对爱情的迷茫和虚无,还是莺莺担心的‘停妻再娶妻’,这些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始终没有走出时代的桎梏。透过这些爱情,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的社会面貌,感受到了时代的腐朽。”[3](而不是真正的单纯的爱情教育)

(三)与青春期学生的爱情特点脱节

“语文课要体现青少年的流行元素,更关注时效性,更生活化,更富现代气息”。[4](然而教材根本没有体现现代社会爱情的特点,讲的还是一味的经典作品,没有与时俱进。教材中描写的大都是已经明确恋了、爱了的男女主人公,而高中生处在以学业为主的阶段,再加上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是朦胧的,对异性之间的好感是萌动的,并不是明确了恋了、爱了,他们或许只是停留在相互有好感的阶段。

因此,高中生情感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正确引导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对情感尺度的把握以及如何与所谓“谈得来”的异性进行正确交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交友观,使他们理解爱情的含义和责任,正确地渡过爱情萌动的青春期。

而课文中的爱情是成年人的爱情甚至涉及到婚姻、家庭、家族、社会,而高中生的爱情是一定阶段情感的萌动,是真正恋爱的前奏,只局限于自己狭小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还没有达到教材中男女主人公的成熟程度。从这一点上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关爱情篇目的教育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高中教材如何编选爱情篇目

对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由于家长和老师的打压、反对,使得他们那颗对爱情蠢蠢欲动的心倍受压抑,因此对爱情更加充满渴望和好奇。如果这时对高中生萌动的爱情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而且还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创伤。因此正确的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和社会现状的爱情教育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我们教材中的爱情篇目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增加篇目,体裁多样

在文学的历史上,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神女峰》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每个时代讴歌爱情的作品从未缺席。正是有了爱情,人类才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创造文明。可以说爱情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真正涉及爱情的篇目只有7篇,约占全部作品的6.2%,是非常少的了,因此应当适当增加爱情题材的作品。

另一方面,爱情题材的作品体裁较单一,并不能符合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材应适当编选散文、现代诗和影视作品,这样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与其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一些不分好坏的作品,不如把有些优秀的影视文学引进课堂。

(二)选择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目

语文教育应该有情感教育价值和审美教育价值,“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5]爱情题材的作品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中生所熟知的有关爱情的课外阅读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是悲剧,欣赏到的都是悲剧美,如《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氓》等。悲剧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来揭露丑恶,这些所谓的爱情的毁灭,归根结底是来揭露社会历史的丑恶。试问,教材的真正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吗?我们呼唤突破社会政治笼罩的爱情题材作品,让学生看到爱情的本来面目,还给学生以爱情为主题的文章。

(三)选择贴近青春期学生爱情心理的文章

为何许多都市、校园爱情小说在高中生之间如此流行?因为学生更希望看到真切反应校园生活和学生爱情心态的小说。所以,虽然这些泡沫文学作品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正统教育的抵制,但它们却好像文学的私生子一样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壮大,或许就是应了这句话“回避对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观察校园小说的特点,描写的是校园浪漫的男女生之间的友谊和爱情,与中学生的年龄、环境相当。故事大都过于梦幻、浪漫、不现实,但是它诱导中学女生羡慕那种完美的爱情,这就是扭曲的爱情观在言情小说里的体现。它的语言更符合现代学生的生活,描写细腻,更能引起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共鸣。虽然这类作品可能扭曲学生的爱情观,使他们养成拜金、物质、攀比、叛逆等性格,但值得教育者去反思为什么这些作品在黑暗中如此流行,是否应该注重学生的这种需求,给教材编写者提供一个反例借鉴,使教材中爱情题材作品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和学生的细腻心理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的情感困惑,避免学生总是沉溺于虚幻缥缈的爱情幻想。

三、结语

爱情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而爱情教育的不规范会使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爱情、欣赏爱情并学习爱情。高中语文的爱情教育,是以语文教材为载体的,没有好的教材就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来处理现实中青春期的烦恼,高中生所需要的爱情题材作品,并不是打着爱情的旗帜来进行社会历史教学。爱情作品,体裁要多种多样,要以爱情为主题直面爱情本身,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相适应,要直面学生萌动的爱情。

注释:

[1](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艾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的分析及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1,(15).

[3]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铁皮鼓.语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沈素素 江苏师范大学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