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儒道文化对重塑中职学生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 投稿云界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86次
  • 评分4
  • 44
  • 0

陈志霞

“文化”是个古老的词汇,在当今社会被频繁使用。“文化”一词联合现身之前,古籍中“文”与“化”是分开出现的。西汉以后,“文化”方合成一个词,刘向所撰《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圣人治理国家是先用文化和道德使人屈服,其次才使用暴力使人屈服,提倡以文德治理天下,强调了教育感化在治理国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说苑·指武》中强调了“文化”的政治意义,但其以“文”而“化”的实际内容却已经与当今文化所指十分接近。可见,“文化”一词从其发端就关注人的精神领域。本文所述之“文化”,即是狭义文化,排除了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专注于人类精神产品及其衍生成果。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建造了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甚至一些优秀的文化都被肆意横行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许多中职学生崇洋媚外,传统文化的底子薄弱,精神世界相对贫乏,人文素养相对浅薄,人格操守相对脆弱。中职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漠视,文化素养显著降低,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害怕甚至拒绝阅读经典名著。中职学生不熟悉《论语》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司马迁及《史记》的比比皆是,背不上几首古诗词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四大名著只看动画版。学生普遍反映名著经典枯燥无味,看不懂也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没什么用处。有些学生甚至整日沉溺于宣扬鬼怪、暴力、色情的书籍中。

二是网络文化占据休闲空间。21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的发展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大众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盛行不衰。笼罩于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各种文化消费品也以其轻松、娱乐、新奇、消解意义、模糊善恶是非的面目征服了大众,甚至引起了宁静校园的喧哗与骚动。中职学生尝试着不同于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享受着不同以往的信息文化环境。课余时间,他们更热衷于打网络游戏,看卡通漫画,聊娱乐时尚。他们ABC说得好,可就是不知道《论语》;熟悉美元英镑,可就是不知道司马迁;能够熟练操作电脑,可就是写不出计划总结;能够通过E—mail、微信、QQ聊天,却写不出情真意切的书信文章。总之,长期“享用”网络文化让中职学生变得“营养不良”!

三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待提高。中职学生写作文时搜肠刮肚拼凑文字,错字别字满篇;写封书信基本格式不正确;流畅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有难度,而使用网络用语却能随手拈来。网络在带给青少年虚拟空间体验和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语言分辨力,有失规范的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影响颇大。中职学生甚至电台主持人已经习惯说:“我有看过(吃过、注意过)×××。”这样的病句在现实生活中大行其道。语言表达趋向于粗俗,如称呼领导为“老板”,甚至称呼老师为“老板”,说女孩子漂亮为“盘靓”,请客吃饭为“吃大户”。青少年思维活跃,接受、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差,受不规范网络语言危害也较大。作家冯骥才分析说:“网络语言受美国式文化影响的痕迹很明显,除了词语中加入的大量英语词汇和语法的英语化,更重要的是美国化的观念:追求简便省事、开放直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与传统疏离并以此为荣。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网络语言的美国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此观点颇为中肯!

以上情况表明,面对充斥着各种负面影响的流行文化,面对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学生,努力限制消除负面影响是远远不够的,亟需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弘扬。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我国两大文化主干——儒道文化的核心价值,帮助学生重塑健康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与个性自由教育。

一是儒家之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教育。儒家着力发掘人性中美与善的一面,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属性,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即仁者应当把人当作人来爱护,他还把仁之方叫做“忠恕之道”,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正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面讲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通俗来说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孔子还讲“礼”,“克己复礼为仁”,意即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以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仁”是主体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性规范,“仁”是“礼”的道德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但孔子更看重主体的道德自觉,如果一个人缺乏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单单靠社会强制性的限制约束,那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反之,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由“仁”而“礼”,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安定和谐的美好局面。除此而外,儒家还强调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周易·乾》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应该效法周而复始、运行不息的天道,充分发挥自身的生命活力,树立不断进取,一往无前的积极人生态度。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也提出“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荀子道:“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这些观念揭示出君子所应具有的崇高气节与坚韧品格,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志向就不会取得卓越的成就,要明确自己肩上的重任,要有对国家、民族庄严的使命感、责任感。儒家还强调个人学习的重要性。孔子鼓励学习知识要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且要广泛地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孟子认为钻研学问还要具有怀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荀子更是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劝学》。文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学不可以已”,坚持不懈地学习必有所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是达到和保持健康人格所必须具备的三种人格力量。而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就是健康人格的拥有者、实践者。针对目前中职学生道德滑坡、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意志薄弱、好逸恶劳等缺陷,人们呼唤建立新的道德规范,希望以传统儒家理想人格消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纵欲主义的现象。儒家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坚强意志、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是道家之逍遥自适的个性自由教育。与儒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观不同,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道”是道家文化的最高范畴,既指万物的最终根源,也指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因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看来,现实人生处处为物所役,为物所累。因而,他主张摆脱生死、祸福、名利、是非的羁绊,从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乘物以游心”、“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绝对精神自由。达到逍遥境界的具体做法是“心斋”、“坐忘”、“涤除玄览”,也就是让人把内心世界打扫得干干净净,将心中的一切欲望去掉,内心澄澈平静得如一面镜子,进而“致虚极”、“守静笃”,方能达到“道”的精神状态。道家超功利的、旷达的人生态度,遵循自然无为的行事原则,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永恒生机和谐相融,实现了个体生命的无限与自由。千百年来,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抗拒逆流的精神力量和消融释放压力苦闷的无形途径,引导身处困境的人用内心的平静与坚强消除外界给予的一切压力,使人从痛苦、压抑和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情感的慰藉,最大限度地享有生命的自由。而当今社会,由于科学主义的片面发展,造成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发展的严重失衡,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始出现了危机。身处社会大环境中的中职学生也深受影响,具体表现为人文素养降低,精神极度空虚、狂躁暴虐,抗压能力减弱,纵欲享乐等精神疾病盛行。而道家思想作为人类的精神遗产,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整个人类的精神净化与生命成长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道家的生存智慧永远是治愈人类精神困境的一剂良方。

在振聋发聩的散文名篇《少年中国说》中,梁任公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而“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由此可见,让当代中职学生接受儒道传统文化的濡染熏陶,培养其崇高的精神品质,完善其内在的道德人格,解放其自由率真的天性,实现其超功利的人生境界,不仅为中职学生的个人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直接关乎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金项目: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北京水利水电学校立项课题“中职语文教学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陈志霞 北京水利水电学校语文教研室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