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促进阅读体验有效生成提升初中学生阅读能力

  • 投稿老猪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82次
  • 评分4
  • 35
  • 0

董夫莉

语文课改实施以来,“体验”一词好比一朵艳丽的花朵绽放在语文园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提倡体验性学习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实施体验性学习旨在注重学生亲历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种情感,实现个性化的理解和有效的知识建构,发展学习能力。为促进阅读体验的有效生成,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欣赏精彩语段,玩味传神词语,借助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达到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思想情感的日益丰富,精神世界的不断充实。

一、阅读体验停留于无效的、肤浅的层面现象之分析

(一)教师用理性的、琐碎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

据笔者调查了解,对于一些教师来说,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体验并未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教师将课文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条分缕析,这种教法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向学生“和盘托出”,教师用理性的、琐碎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欣赏文本构思之美、遣词造句之妙,阻碍了阅读欣赏能力的提升。如教学《散步》一文,执教者在导入课文之后便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紧接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验,有的说体验到了亲情,有的说体验到了家庭的和睦,有的说体验到了责任……阅读讨论中,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理性的“对话”状态中。尽管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多元的、正确的,但是这种体验只是停留在理性分析的层面上,好多学生只是“鹦鹉学舌”般重复着教辅书上的相关分析,而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所得。

(二)阅读实践活动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就不能生成阅读体验

经典的、精彩的文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体现其教学价值,也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阅读才能让学生生成阅读体验。如果学生不亲自参与阅读实践,蜻蜓点水般地浏览一遍课文或听听课文录音、听听老师范读,这在学生的心中是不能留下深刻痕迹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无法通过听作品或观看与之相关的图片来生成阅读体验,也不可能把别人的阅读体验据为己有,来提高阅读能力。只有全身心地融入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在多元性的对话活动中,才能促进对文本的自我体验与领悟。如一位教师教学《斑羚飞渡》,在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范读课文之后直接切入到“斑羚飞渡”段落,用多媒体播放斑羚飞渡的flash,精彩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目睹了斑羚飞渡的具体情景。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分析相关段落,并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猎人,看到眼前这一幕会有何感想?接下来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自己觉得这群斑羚真神奇,居然能把速度控制得那么好,时间控制得那么准确;有的说自己如果是猎人,就会乘斑羚飞渡之前向它们开枪,让它们不能成功飞渡,不能空手而归;有的问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不是真实的事情……学生的感想与质疑,出乎了教师的“预设”,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猎人,看到此情此景有何感想,这个话题设置的初衷是好的,主要是想深化学生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力度不够,尽管FLASH课件惟妙惟肖,但在学生仅仅看了一下热闹。尽管教师的讲述声情并茂,但学生却没有将自己的一颗感悟之心沉浸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真正地感受猎人的情感变化、心灵震撼,因此动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之美也就无法打动学生的心扉,引发情感共鸣。再加上后面的假设本身就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最终引出了学生“出乎意料”的发问,甚至对文本所述事情的真假产生怀疑。

二、通过诵读、对话与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生成阅读体验

首先,促进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情感引领。《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想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就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投入到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通过阅读催生情感,唤起阅读热情,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所营造的美妙境界,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要想让学生拥抱文本、喜欢阅读,教师首先要亲近文本、热爱阅读,作出情感上的引领。因此,课前教师务必要深入研读文本,获得真切体验,并依据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来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视角,来解读课文的内涵。取得了这些收获之后才有“资本”走进课堂,面向学生,胸有成竹地以自己的“体验”跟学生展开对话,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把学生领进文本所描写的美妙境界中,走近文本所刻画的美好形象中,去体验、品味字里行间蕴涵的真情、思想和韵味。如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师充满感情地描述了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同胞惨遭日本帝国主义杀害的事实,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出文本中蕴藏的思想,触发学生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再次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体验才是真实而丰富的。

其次,生成阅读体验最重要的途径当然是“读”,尤其是朗读、诵读。语文教育专家指出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这是有道理的。要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获取对作品的深切体验,朗读、诵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体验性朗读、诵读,重在咀嚼、品味、玩味、揣摩、琢磨、比较、鉴赏,目的是通过诵读,帮助学生领略文本中的情味、理趣。体验性朗读、诵读指导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通过有效的读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悟结合,相互促进,进而体验文本语言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形式之美,领略语言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加细腻、真切、深刻。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朗读指导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所描述的境界之中,做到指导有方,追求实效,不流于形式。

再次,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也可以提升、完善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间相互交流与讨论,可以实现经验分享、观点碰撞、达成共识,进而提升自己的认识。课堂交流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好多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为“交流”而交流,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彼此之间的观点碰撞与思维交锋。阅读体验应杜绝虚假和肤浅,而要“求真”、“求深”,体现出阅读的价值所在。为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进行思维与观点的交锋,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的阅读体验才会走向真实、走向深刻,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体验性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组织体验,还应当注重引导反思。在阅读过程中当学生的体验或认识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急于发表意见、亮出观点,而要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思考,为学生补充、拓展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去深入发现,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促进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对比、补充、修正、完善,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体验。事实证明,学生有效的交流与分享能够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使其不但述说自己的体验,而且还能道出体验的依据,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聚元.阅读教学:如何有效组织、引导学生体验和反思[J].中学语文,2010,(4).

[3]吴玉英.重视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J].新教育,2006.

(董夫莉 江苏省邳州市岔河初级中学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