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奇文雅乐筑心桥——让美妙的旋律飞进语文课堂

  • 投稿徐士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650次
  • 评分4
  • 75
  • 0

贾继实

语文教学是作品情感、教师情感、学生情感的融合体,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情之余方才见诸笔端的。当代的教育家,更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情”而动“心”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胆实践告诉我,音乐的力量不容忽视。

一、品诗词神韵

无论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还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诗人都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为我们阐释了诗歌的美妙,生活的真谛。那么蕴含于其中的深远意境该如何去赏析呢?配乐朗诵此时便可发挥作用。

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可谓脍炙人口,经久流传而不衰。那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基于此,范读课文时,我选择了一曲《梁祝》作背景音乐,曲子的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犹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雾,恰合苏词意境,绵长幽远。无论是“起舞弄清影”的洒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释然,都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得以彰显。乐曲的最后部分,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主题再现。清曲声声,含蓄柔美,韵味无穷。

相比之下,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则更多了几分凄凉。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针对曲境,我选择了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凄切哀怨。用悲恻情绪的音乐,渲染天涯游子的离愁别绪,自然而然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尽曲终,连从未离家远行过的同学都沉浸其中,久久难以平复心中的怅惘之感。

古诗词中,秀丽山川常为文人墨客所钟爱,白居易一首《钱塘湖春行》,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西湖。那嫩绿的浅草,那迷人眼的野花,那啄春泥的新燕,处处在向我们宣告着春已归来。范读时,我以一曲笛子独奏《西湖春晓》相衬。在宛转悠扬的笛声中,时而品鸟语花香,时而听水声潺潺,仿若结伴游钱塘,唱一首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生动地再现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亦真亦幻,如临其境。

二、解文言真意

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文言文,融历代先哲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于其中。他们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是我们积累文化素养的源泉,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浑厚基础。可是古文通篇“之乎者也”,僻词生字,极不易懂,稍不得法,学生便会产生厌学情绪,于是,调动其积极性成了一大难题,幸而得音乐相助,方能轻松过此难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东坡的一篇精致美文,文章清丽恬淡,闲适有致,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当时被贬的心境及超逸旷达之情,我使用了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辅以朗读。嘈嘈切切错杂而弹,大珠小珠滚落玉盘,幽咽私语间,意境全出,或现“庭下积水空明”,或见“水中藻荇交横”,谪居之苦闷,豁达之胸襟,于声声琵琶中流泻而出,令人释怀。

与之不同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西湖游记》,勾勒了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表现了西湖引人酣醉的魅力。古琴曲《平湖秋月》,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杭州西湖胜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明媚流畅,音调婉转,乐曲奏出诗一般意境的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轻悠舒缓的音乐声中,眼前仿佛见如娥之山色,如颊之花光,如绫之波纹,又似乎感受到如酒的温风拂面。

三、悟今人才情

文学作品感人需要情,教书育人更离不开情。

语言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朱自清的一篇《背影》不知感动了天下多少有情之人,唱响了一曲真挚的爱之颂歌,它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文中那至真至切的父子深情。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文中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更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我又为学生讲述了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催人泪下的父子亲情同《背影》一样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同学,时机成熟,一曲崔京浩的《父亲》在教室里响起,学生们无不热泪盈眶。“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歌声止,泪未停,孩子们依旧沉浸在无言的感动之中。这时,对父母不敬的愧疚之情,对曾经过失的悔改之意,纷纷涌上心头。“我为父母做点什么?”成为学生交流的主题,不但引起强烈共鸣,而且轻松德育渗透,这是一般的语言引导所无法达到的。

相对《背影》而言,美国作家欧文·斯通的《凡高传》则显得有些不易理解。尤其凡高的才思敏捷与悲惨遭遇更为此文染上了神秘色彩。热情洋溢的《向日葵》,高深莫测的《星月夜》,悲苦无奈的《食土豆者》,究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凡高?为了进一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虑,在讲解课文后,我准备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用这个双耳失聪仍然奏响生命最强音的“西方乐圣”的作品,来诠释这个精神严重分裂依旧勾勒出热情洋溢画卷的大画家的不朽人生,收效果然不同凡响!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语文教学如果插上音乐的翅膀,就能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筑就一架心灵之桥。

作者单位:吉林通榆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