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对语文课堂提问的思考

  • 投稿宇航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60次
  • 评分4
  • 66
  • 0

◆湖北省洪湖市第十一中学 余 敏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探究这一环节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堂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室里立即嗡嗡声一片,似乎每个学生都在争着发言,十分活跃,但多数学生的发言都令人失望;二是有的年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把握不准,提问不能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曾听八年级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教师在15分钟的探究时间里提问多达近20次,这些问题大多浅显而琐碎,学生照本宣科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表面来看,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课堂热热闹闹,师生互动频繁,实际上学生缺少主动探究,思维浅显,只是处于敷衍应付层面。

其实,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开发学习潜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要实现有效提问,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提问要有目的性,另一方面提问要有激励性、创造性。

一、利用求异思维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设计和组织,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使提问更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批判性、独立性增强,敢于挑战新问题,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在分析、评价事物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注意激发其斗志,鼓励其探索。书本中已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不用再拿来探究,而选择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其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爬上月台,穿过铁轨去买橘子一段,然后提问:“父亲”穿过铁轨违反了交通规则!你怎么理解父亲的行为?这个问题让学生大感意外。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后,认为应该联系当时的环境,从作者对“父亲”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中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臃肿、蹒跚、攀、爬、缩”等形容词、动词,悟出“父亲”对“儿子”的无限关爱。这样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适度拓展而具体的提问

适度的拓展提问可以摆脱文本的局限,拓宽学生的思维,扩充课堂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并用拓展延伸的方式提出,一定能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拓展要适度、具体,让学生的思维有含金量,而不能漫无边际,大而化之。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时,抓住“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句话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片刻后,纷纷回答说:“听到海鸥欢快的鸣叫!”“老人的笑声,老人呼唤海鸥的声音。”“海鸥成群地飞起,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海鸥随着老人的呼唤起起落落。”“海鸥们围着老人飞,老人笑得好开心。”学生们凭借生活经验,以情体会情,以心感受心,想象得合情合理,又富有个性,这种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三、深度与坡度适宜的提问

对学生而言,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深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让他们通过“跳一跳”达到“最近发展区”。但是,单层次难度的问题只适合成绩较好的学生,对全体学生则不适宜。所以,提问必须要有梯度,要注意先易后难,采用“循序渐进提问”的方法,步步设坡,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也跟着“爬坡”,让不同的学生在面对此问题时,都可以从他们本身的知识结构去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难点是理解文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是一个很粗像的概念,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初读课文很难把握住。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提问:读文中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想一想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例神态描写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文中动作描写最传神的是哪几句话?有何作用?“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属什么描写?其含义是什么?这样,学生一步步感受到“爱国主义”这一重大主题,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具有深度的提问可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让学生不满足于对文本的粗浅解读,培养主动探究意识,增加思维的厚度。

四、教学生学会提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所以,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提出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题,如: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想知道些什么?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所提的问题必须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同时把课文内容与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可使学生思维广阔,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提出具有一定广度与深度的问题。教会学生联想,培养创造想象,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高度。

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有效的提问开始,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富有成效的提问风格,就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