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诗歌鉴赏课堂教学探微

  • 投稿张政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637次
  • 评分4
  • 51
  • 0

莫银燕

一、统观教材、把握切入点——定位是前提

纵横结合,考虑得细致、全面、周到,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在学校的高三调研课中上过一堂诗歌鉴赏课,是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学校布置任务后,我一直在思考:怎样上好这节课?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呢?首先,我考虑到这首诗歌在教材中的编排位置。它是编在高中语文课程选修1B模块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这本教材前三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既然是选修课中的诗歌欣赏,那么我想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除了考试内容之外的实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于是,上这篇课文,我的切入点是把诗歌单元的三种鉴赏方法综合起来鉴赏这首《扬州慢》。这三个鉴赏方法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这三个鉴赏方法综合、贯通,教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欣赏诗歌的思路,应该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点拨、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也是符合高中语文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要求的。

以上仅仅是教案设计前一堂课切入点的考虑,那么接下去,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哪里呢?教学难点是什么呢?统观上面提到的三个诗歌鉴赏方法,发现这三点在45分钟的课堂打磨中不能“平均用力”,而应该有所侧重。经过仔细斟酌,我认为教学重点、难点应该侧重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个方面。因为对于诗歌来说,景与情的关系,诗歌营造的意境是最基本的要素。对学生来说,是要学会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诗人是怎样借助景来抒发情感的;同时,这点也是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的内容。于是,我把探求景与情的关系,探求诗歌的意境(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作为教学重点、难点,并力争在课堂上突破。

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扬州慢》这首词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体味诗人凄凉的心境和深沉的情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首先让学生能“置身诗境”,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整首诗歌的内容,注意运用恰当的修饰语。这样让学生在把诗的意境贴切地描写出来的同时,也就将自己置身于诗境了。“缘景明情”即根据景的特点来探求诗人的主观情感,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先找出诗人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景,然后一一分析景的特点,接着根据景的特点来明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明确景与情的关系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一教学步骤同时兼顾了对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地培养。

二、置身课堂、教授实法——突破难点是关键

在课堂的打磨过程中,我把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安排为四个部分。下面是我教授《扬州慢》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

(一)抒情导入

一首《虞美人》让我们共同走进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破家的愁绪。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今天要学的就是他在那种情境下而创作的诗歌《扬州慢》。

(二)吟咏诗韵

诗歌,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吟诵诗歌。诗歌的韵味最直接地是从有感情地吟咏、诵读过程中体会到的。这也就是第三单元提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吟咏诗韵。

所谓“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对古典诗歌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深刻理解作品蕴涵的情感。

(三)解题——知人论世

一首诗歌,首先着眼的是题目,“扬州慢”是词牌名,但同样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慢”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但又不同于只按字数定义的长调,长调字数为91字以上,《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诗歌内容,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即第一单元提出的一个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四)缘景明情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想象和联想,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独特的意境。

(五)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三、完善课堂、不断进步——反思是良方

一堂课结束,我积极听取同事们的意见,自己也有了些想法。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提到的切入点的考虑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定位,是在设计教案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也是对课堂的一种预设。那么,我认为上好一节课,预设课堂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果教师在上课前,没有预设过课堂,也就没有考虑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反应等等,完全放任自流式的,那么我想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难以落实的,至少我是落实不了的。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