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重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扬州慢》教授心得

  • 投稿西伯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56次
  • 评分4
  • 42
  • 0

顾丽萍

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上想要获得的一个突破。所以这次到句容实验高级中学参加“2014年江苏省高中语文、数学、英语名师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我很重视,也希望自己能通过和同仁的切磋学习让自己在诗歌的教学中能有所突破。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扬州慢》是姜夔词的最早作品,全词通过空灵的比兴手法,以谐婉的音节,精妙的字句和自然景物的衬托,反映了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表达了作者孤高的个性人格。这首词充分的体现出了白石词的“清空”的艺术风格,确实是白石词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因此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初定为: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设为:阅读讨论法和点拨法。临行前在自己的班级尝试着上了一节课。整堂课也有条不紊的上了下来,诗歌教学的要点:品读鉴赏似乎也完成得不错。可是自己和同事还是感觉少了什么,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有程式化的印记,看见了学生的讨论与发言,教者也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可是感觉不到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没能做到水到渠成,显得生硬。整堂课冷静有余而热情不足,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问答模式为主,归结到最后就是整堂课少了“语文味”。

于是我抛开手上所拥有的一切备课资料,沉静下来,好好的审视这节课,我要重拾起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有着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然而,以往我们总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着重于指导学生去解词释句,把一篇篇美丽的作品解剖得支零破碎;强调学生去背诵默写,把本可以拥有美好情愫的吟咏变成了死记硬背。重文学常识、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的讲授,忽视了诗词本身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内涵。

自古以来,反复吟咏是学习诗歌的不二法门。读诗能够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能够激发我们情感的共鸣,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增强我们的审美意趣。于是我要让读书声时时响起在语文课堂上。我把课堂的教学设计调整为四块:默读、朗读、品读、赏读。

在句容教学过程中,我以小序中的“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作为突破口,先让学生把好这首词悲怆情怀的脉,尝试朗诵。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在朗诵中不知不觉地揣摩感知了作者的情感。这对下一步的情读非常有帮助。在学生朗诵的基础上,再问学生这首词的情感,学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由声读到情读的过程显得水到渠成,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再读一遍这首词,学生已能声情并茂了!

在学生创设的声情并茂的氛围中,我开始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挖掘: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破败荒凉的景象?词人是如何通过这破败之景来表现自己的满怀怆然的?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通过让同学们分析昔日的扬州和今日的扬州,了解它所采用的艺术技巧,从而对这首词进行领悟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

一节课,学生通过介绍作者,了解序文,默读词作,初步感受了作者“悲怆”的心绪,确定了悲怆的朗诵基调;利用朗读,弄清了词人“悲怆”的心境。而品读和赏读的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怀和词人相碰撞,达到人格和审美上的升华。整个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而有见地。让我感觉教与学的过程分界不明显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能够感于心,出于口。而我退居在幕旁,时不时的参与进去,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节课也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多元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吟诵是语文教学成为一种美的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国诗歌所具有的强烈声律美,有助于学生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通过多元阅读,学生能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了。通过有层次的推进阅读,课堂上教师、学生、作者彼此之间的心灵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相融、相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等综合素养。

但囿于课堂的设计,课堂上还出现了不少细节问题,比如在点出“黍离之悲”的时候,我没能让学生一窥这一典故的全貌,拓展一下他们的知识面;还有由于时间关系,课堂最后,我采取的是齐读课文,而没能让学生在此时再次表演朗诵。这些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克服的。

作者单位:江苏大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