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读出科幻小说的童话意味——我读《“喂要出来”》

  • 投稿温存
  • 更新时间2017-06-05
  • 阅读量647次
  • 评分4
  • 17
  • 0
读日本小说家星新一的《“喂—出来”》时,我读出了科幻小说中浓烈的童话意味。所谓童话意味,是指小说中人物的虚构性、生活化,小说情节的浪漫与自由化。而《“喂—出来”》便在童话般的世界中完成了“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的使命。

没有主人物便个个是主人物

一般地说,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有精细的描写,从而生成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人物性格,而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每每又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在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中,恰恰没有所谓的主要人物刻画,更没有所谓的主要人物性格的呈现。

《“喂—出来”》的故事,发生在离城市不远的近郊。一个村庄受到了台风的破坏,村外山脚下那座小小的庙,被台风连根卷跑了。村里人知道了这事,便议论纷纷。大家觉得,必须赶快建造一座新的庙。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喂—出来”》推出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说的人物”。可以说,《“喂—出来”》中没有一个主人物,而细细想来,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便个个是主人物。

故事中,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有哪些呢?我们看作者的交待:首先是村里人,如“有几个人”“有一个人”“一个年轻人”“一位胆小怕事的老年人”“村里人”“这个村的村长”“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其次是外边过来的人,如“科学家和学者”“派出所的警察们”“一位新闻记者”“拿着照相机的记者”“周围那些看热闹的人”“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们”“订了婚的姑娘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的一位工人”“收买专利权的商人”;最后是“政府有关部门”“外交部和国防部”“前来执行监督任务的政府官员们”……小说写了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并没有出现一个具体人名,也没有对这些指代人物作出深入的性格描写。而小说的主题,却清清楚楚地表现了出来。作者为什么不在作品中使用普通人物的名称呢?为什么不愿意集中塑造人物形象呢?

星新一在自己的《人物的描写》一文中说:“我为什么不在作品中使用普通的人名呢?因为日本人的姓名有其特殊性,读者往往能根据其姓名而判断出人物的性格和年龄等。有的名字一望便知是有身份的绅士,而有的名字则使人想到妩媚的美人。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也就是说,星新一不希望读者从作品主人公的姓名上得到有情感的印象。他期望通过人物的行动使人物“活”起来,写人物的行动显示出其丰富的性格。应该说,《“喂——出来”》这篇课文,最大的艺术就表现在没有人物名称这个特点上。在星新一的小说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得到有详细人物姓名或者细致的肖像描写的语句。有的小说的主人公名字,他常常以N或S等字母取代。星新一认为,作家应当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行动说话,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作品语言去直接品味、评判小说的内涵。

没有矛盾冲突而事事为冲突

小说是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的。但是在《“喂—出来”》中,作者并没有设计明显的矛盾冲突。事情就是自然地向前发展,从发现洞口,到探索洞内,再到买下洞经营,到填洞、到倾泻垃圾在人间……小说没有情节冲突,一切看来是自然而然。

但细细读下来,你会发现,这篇小说的绝妙之处便是作者在没有情节冲突时悄然建构了人类与自己冲突的大冲突。

首先是普通民众与“洞”的冲突。在《“喂—出来”》中,作者幻想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郊外地洞,并且让人们把日常垃圾全部倾倒其中,比如订了婚的姑娘们的日记本和照片。这样,城市垃圾和污水可以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台风吹倒的一座小庙下露出的深不可测的黑洞,最终成了普通民众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洞”比喻的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小说中,人类处理垃圾的办法荒唐可笑,也让人类产生了苟且偷安的心理。

当城市的日常垃圾可以倒进洞中了,城市的人们便得以享受美丽的蔚蓝色海洋和天空。普通民众乱丢弃废物本是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而人类不但没有意识到,反而为此而欢庆。结果,却是像“喂—出来”的回声和那块石子一样,人类所有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又全部返回了人类家园,“洞”则完完全全地变成了报复人类的“刽子手”。

其次是学者、官员与“洞”的冲突。在《“喂—出来”》中,无论是科学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对于洞的出现,他们都没有长远眼光,只是考虑了眼前的利益。

小庙因台风而倒塌以后,记者、科学家、学者、城市警察纷纷到来。他们或者用绳子系上秤砣测量,或者用科技手段开展音频分析……在人类的科技面前,这个洞竟成了“城市垃圾箱”。而政府和有关部门甚至明目张胆地给商人发了营业许可证。于是原子能反应堆的废物、动物的尸体、流浪者的尸体、政府机密文件,甚至人类的爱情日记、照片、假钞和犯罪证据这些现代城市垃圾完全被倾泻在“洞”里。“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制裁”,这里面是不是有学者官员的一份?因此,细细想想来,作者也是在营造学者、官员与“洞”的强烈冲突。

第三是商人与“洞”的冲突。当村里人莫衷一是时,消息灵通的报社记者们、科学家、学者等人则是闻风而来,商人们反复打量着,希望可以从“洞”中牟取利润,甚至有人提出要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商人把这个洞当成了投机发财的机会,他们看到了这个洞的商业利益、经济利益。最终是拥有专利权的投机商人说:“让给我吧,我来给你们填。”商人们创办了一家“填洞公司”……商人们向洞里填放的是什么呢?是源源不断的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国防部外交部的机密文件、大学里做传染病实验的动物的尸体、城市废物和污水……为了利益,商人们可以说“来者不拒”。在商人的谋划下,这个洞成了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的机器,人类看到了饮鸩止渴后的海洋和天空的“美丽的蔚蓝色”……

这篇小说并无常规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而一般小说的情节要素却又全部拥有了:一场台风导致村庄破庙被连根卷走,“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接着,他“就在附近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去”,那位胆小怕事的老年人想阻止,但年轻人却抢先一步“把石头扔进了洞里”……年轻人的表现是自然的,没有预谋的;而年轻人对自然的缺乏敬畏、对自然的轻狂无知,也便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便是小说的开端。而当一位工人听到“头顶上传来奇怪的叫声”——“喂—出来”,看到“大小石头一掠而过”……人类的忧患便产生了!人类倾倒在这无底洞里的各种垃圾,便要纷纷返回大地,这便是小说的高潮与结局。

在这样的情节中,似乎根本就没有明显的人与人的冲突——没有矛盾冲突,有时事事是冲突,事事在营造着更大的冲突,那冲突恰恰就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