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生活化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 投稿赵勇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483次
  • 评分4
  • 88
  • 0

俞土昌

小学品德教育与社会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文本生本思维接轨创造了条件。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凸显生活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真实更深刻的认知。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感知,通过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有效整合学生生活资源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历练生活体验。小学品德培养与社会生活化特征,彰显新课改基本精神,值得我们主动探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生活感知

小学品德教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情感。”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出现契合的情况会很多,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实际,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到生活体验之中,这对激发学生生活感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交通运输设施和特点。教师这样引导:“我们要出门,要出远门,需要怎么到达目的地呢?”学生回答:“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坐轮船。”教师反问道:“如果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飞机场、没有码头,这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会怎么样呢?”学生回答:“这些交通工具都会瘫痪,不能正常运行。我们的生活会遇到很多麻烦。”教师继续追问:“会遇到哪些麻烦呢?”学生对此议论纷纷。

为让学生对交通运输方式、交通工具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将学生引入出门话题,从交通方式到交通工具,再到交通瘫痪,学生的思维被一步步引入到问题核心。因为学生对交通运输方式和常见交通工具非常熟悉,话题的开展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不断讨论的过程中,对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和交通工具都有深刻反思,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自然是生活体验的结果。

二、搭建多元平台,整合教学生活资源

对于学生而言,品德教育与社会课程内容讲的都是“大道理”,这其实是比较偏执的认知。教师要注意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自然会形成全新认知。教师可以发动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展开思维争辩,进而形成认知共识。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讨论空间,让学生自由参与到交流中,教师也要参与进来,形成更多维度的谈论活动。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辟专栏墙报,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设置多种交流平台,让学生对生活问题展开大讨论,自然能够形成主流观点认知,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教育当然是值得期待的。在学习《通信连万家》时,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拿出手机,向学生展示: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迅猛,快捷、便利、高效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追求指标。多媒体可以联网,能够将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小小手机让我们随时随地和亲友沟通交流。还有报刊、杂志、无线电、电视、信件等方式,也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同学们说说自己都用过哪些通信方式。学生开始讨论。有的说:“手机、网络都用过。”也有的说:“发过短信,写过信。”教师继续引导:“现在微信非常盛行,我将微信号公布出来。每一个同学回到家要给我发一条微信,说说你今天的学习体会。”教师展示多媒体和手机,让学生真实感知现代通信技术的便利和丰富。让学生展开讨论,进一步感知通信的现实应用。然后让学生给老师发一条微信,这实际是通信技术的现实应用。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一定可以获得更真切的感知。相信这节课之后,很多学生都会非常期待与老师的微信链接。

三、设计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生活体验

小学生的社会生活比较单薄,让学生开展维度更高的生活调研自然不现实。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的接受能力实际,设计生活活动内容。如社会调查,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采访家长或者参与家庭生活体验活动,适合小学中、高年级所有学生。将学生生活和品德教材内容联系到一起,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搞下去,学生获得的生活认知自然是鲜活的。在学习《从看电视说起》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电视吗?请大家说说在家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学生对这个话题自然很熟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看动画片。”有的学生说:“喜欢看战争片。”学生情绪高亢。教师布置一个课外任务:“大家都喜欢看电视,现在就需要完成一个关于看电视的调查任务。你们回到家之后,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对你家庭成员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做一个统计,要分析他们为什么喜欢看这类电视。”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任务,都感觉特别新奇。

应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形成更多契合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展开多元探索,这对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塑造高尚思想品德,以及培养学生实用生活技能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学习品德与社会,可以逐步完善自己,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

(作者单位福 建省连城县莒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