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猜想——探究的火种

  • 投稿月岛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477次
  • 评分4
  • 55
  • 0

徐晓艳 孟芳

提到“猜想”一词大家并不陌生,它伴随着探究教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被美国教育界提出和接受。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探究式教学的推广,“猜想”也早已步入科学的课堂,成为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一线科学教师的我却深深感受到广大教师对猜想这一环节的漠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是大家对猜想的认识不够。科学猜想也叫假说或假设,是对事物认识的基础。而对所有事物的认识都属于探究范畴。那么,什么是探究?柴西琴老师指出:“科学探究是在一定信息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科学领域里的探究,也可以是学生在科学课所进行的探究。”

纵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普遍存在及对科学探究所起的导向作用。1904年,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如果一个密闭空间中所有的密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三维圆球。百余年来几代科学家为之努力,终于在2006年6月被我国数学家朱熹平和曹怀东彻底证明。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设、道尔顿的原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猜想掀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如果说科学技术是探究的成果,那么猜想就是点燃探究的火种。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呢?

一、改变观念,让学生敢于猜想

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是权威不容置疑,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的理论就是昨天的猜想,今天的有些理论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明天的证实,而今天的猜想就有可能变成明天的理论。科学不是权威,而是一个辨伪存真的过程。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敢于猜想,我常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如“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在这个实验中,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学生双脚平放前方,双手放在两腿中间坐直,问学生“你来猜一猜,不借助双手的力量他能站起来吗?”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中的猜想,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大部分学生说不能。接着我让实验的学生试一试,当他站起来时下面的学生又愣了一下。我想学生的两次“愣”,应该是两次思维调整的过程,也是两次尝试猜想的过程。有了这次的猜想做前提,我再进行其它实验时,再让学生猜想,他们都能动脑思考,有自己的主观猜想及猜想的理由了。

二、丰富知识积累,便于学生猜想

知识经验是产生猜想的源泉,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是制约猜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书籍,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为科学猜想打好基础。

在我们班,我在原有的图书角中建立了一个“科普天地”,里面存放着很多家长为学生购买的科普书籍。为了把“科普天地”充实起来,我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把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发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科普小知识,再制作成“资料卡”,存放在“科普天地”中便于学生间的借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学生来说动画片又是他们的最爱,我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收看《蓝猫淘气三千问》《海尔兄弟》等能增长科普知识的动画片。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对科学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索的卡通人物也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榜样,使科学课中的猜想变成了大胆展示个人才华的天地,他们的猜想有理有据,底气十足,俨然是一个个小科学探索者。

三、在猜想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断地猜想

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在猜想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猜”,更要让学生“想”,“想”这样“猜”的根据是什么。给足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猜”和“想”,并让他们说出来。如实验“隔着物体能吹灭蜡烛吗?”有的学生猜想隔着课本吹不灭。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让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一组,来说说他们认为吹不灭的理由是什么。在他们的观点达成一致后,进行汇报“我们认为风被课本挡住了,从课本的四周跑掉了。”在学生验证猜想之后我表扬了他们并继续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大家相信风是从课本四周跑掉的?”又经过一番讨论实验,有的学生提出“风吹到手上凉凉的,我在吹蜡烛时一只手放在课本边手就会感觉凉凉的,有风,所以风是从课本边跑掉的。”这种猜想的思维训练可让学生有理可“猜”,从而摒弃了那种漫无边际的瞎猜乱猜。成功的猜想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正确的方向,缩小探究的范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想推动了一次次的技术革命,成就了一代代伟人,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牵引力。科学课中的猜想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我们在以后的科学课中都应注重猜想,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让科学的猜想点燃更多的探究火种。

(作者单位 山东省郯城县第二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项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