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 投稿让你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734次
  • 评分4
  • 96
  • 0

赵建锁

一、捕捉生活素材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为什么小学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呢?因为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可以借助外界的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写记叙文能够让学生去观察周遭的环境,通过发生的事情来感知外界,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整发展。

小学记叙文一般要求学生记叙自身经历或身边事物,例如“记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的妈妈”“第一次做家务”,这些都是小学作文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比如“记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就应该围绕“我”“难忘的事”展开描写,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去生活中捕捉作文素材。很多学生一写作文就觉得没东西写,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生活素材进行讲解。生活素材并不一定要求是重大的人物或者事件,生活中难忘的事也并不要求是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大事,而是学生直观感受到的难忘的事。比如今天和伙伴去哪里玩或者做错事被父母惩罚,这些都可以成为难忘的事,学生只要把这件事如何让我难忘这样的心理感受写出来,一篇记叙文就出来了。学生不应该为了写作而刻意去编纂一些虚无的“难忘的事”,真实的情感就是记叙文的灵魂所在。

教师应该经常布置记叙文题目,不一定要是长篇记叙,教师可以从记叙短文人手,如“第一次洗衣服”“周末游玩”,教师可以一个礼拜给学生布置两篇记叙短文,规定字数可以由少到多,这样学生既能习惯去捕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也能让学生锻炼记叙能力。经过这样反复记叙练习,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接触记叙长文。学生经过多日的观察已经能轻易捕捉身边的素材,教师再专门开展一节写作课对学生的文笔素材加以修改指导,学生对于写作素材就不再头痛了。

二、积累美词美句

一篇好文章是由无数组美词美句组合成的,这就需要学生的文学素养。一个文学底蕴深厚的写者可以信手拈来成语、名言警句、经典素材,好文章就是小菜一碟。对小学生而言,积累文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并不是要求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小学时期该积累怎样的词汇和句子。深厚的文学底蕴并不是两三天就能积累出来的,每一个当代名家都是从小做起。

小学阶段,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先从课文中积累词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每一篇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比如在长篇记叙课文或者议论课文中就有许多现代成语、名言警句,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会对这些词语句子有详尽的解释,理解了语义学生记忆起来便很容易。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课外阅读,仅仅靠课堂学习的文学积累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空闲时间阅读一定量的课外读物,可以是《红楼梦》等世界名著,也可以是经典美文,还可以是中学创新作文。阅读适当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词句,还能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写作功底,小学至中学阶段,学生本就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适当的模仿大家的写作风格也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当然,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哪些是对身心有益的课外读物,不要让学生接触对学生的成长易造成不良影响的黄暴类书籍。

三、尝试大胆新颖用词

很多学生写作都是照搬写作的经典模式,素材写哭写去也就是原封不动的几个,这样的作文中规中矩,找不出什么漏洞,但是却显得很死板,整篇文章毫无生气,写作本该是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看法、情感、感受而创作的,老套的作文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巨大阻碍。

在小学这个阶段,学生看世界还处于新奇的阶段,对事物的发展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方式。所以,小学生写作文大可利用这个特性展开写作,尝试大胆用词,把自己的世界观呈现出来反而会让人眼前一亮,大呼“童言无忌”。学生的认知大多不一样,每个人都能有五花八门的想象,释放自己的思维,大胆地描绘自己所看所想,这个世界需要创新。

教师应该通过训练学生的扩句能力来锻炼学生用词能力,例如“我扶老奶奶过马路”,普通的扩展方式就是“今天放学的时候,我扶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过斑马线”,这是基本的扩句方法,把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交代清楚再稍加修饰。而教师需要教更加大胆一点的用词,比如在“我”和“老奶奶”和“马路”都能大做文章,如果把“我”换成“急匆匆赶去上学的我”,“老奶奶”换成“步履蹒跚的老奶奶”,“马路”换成“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那么,这个句子是不是就更有场景渲染力呢?学生积累的成语、歇后语都能为学生的写作锦上添花,增加整篇文章的新颖性。

所谓创新,就是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学生可以把自己对新奇事物的疑问,对常识的辩驳,对科学的不解写出来,比如“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学生就能把自己所认为它存在的原因写上,甚至还能和外星人来一次“对话”,这些都是写作中需要的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石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