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学生参与的开放性教学思考

  • 投稿猪小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3次
  • 评分4
  • 66
  • 0

江苏丹阳市窦庄中心小学(212325) 周晓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基于上述要求,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在学生学习参与状态的开放性上作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以更好地实现为学而教,促学发展。

学生学习参与的开放需要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的设定上有精到而开放的考虑,并在随堂的教学组织实施中有精巧而开放的把握。

一、问题导学的开放

数学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解决为主旨,以问题串联、铺展、引申等推进教学过程是“问题导学”也是日常课堂的主要教学表现形式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因为教师习惯于依赖教学过程的“问题式”及学生学习参与的整齐划一,以至教师总是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被动地跟着“问题”走,问题内容也过于定向,从而使教学走向了“问题导学”的消极面。这显然有悖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课标理念、要求。

1.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

由学生提出问题其意义非同小可,毋庸置疑。数学课堂中,要形成学生也可以、也应该提出问题的教学氛围,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参与问题生成即提出问题的意识、习惯和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从浅层次、常规性的一些方面进行设计、实施,通过“你从这些信息可以想到(或提出)什么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你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交给大家来思考、解决?”等或是以特定的静默的设置静候学生想问题、提质疑、表困惑。如“找规律”(苏教版第九册)教学中,可以在学生探讨了“盆花”问题并又继续呈现出彩灯的一组图片后,通过“你能不能像刚才盆花问题的研究那样提出一个问题?”或“对于这一组彩灯,你有什么要说的吗?”等启发学生结合问题经历、经验主动地提出想法和问题。在此情况下,学生或师生共同来提出彩灯摆放规律中的几方面问题:(1)彩灯的摆放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2)照这样摆下去,第10盏是什么颜色的灯?第20盏呢?(3)彩灯与盆花摆放特点不同,还能像盆花问题一样来解决吗?

在问题的生成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在学习、探究中进行一些主动性的思考,无疑是其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2.让问题由“纯定向”中走出来

定向性问题是对问题的思考易有明确的指向,其应答主观性较弱而答案较单一或唯一的问题。在日常数学课堂中,老师们习惯于通过由这类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开展教学,以使教学组织便捷、教学过程顺畅、教学进程如期。但凡是有一定价值的数学问题都是利于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有价值的定向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学中一味由其充斥,形成问题在“纯定向”上的连锁反应,学生学习参与就会变得有点像机械的问题接答员,那只会造成课堂学习空间的缺失和教学培养的缺憾。我们在教学中要因时制宜地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思考、学习探究更有创造的可能,更显生动活泼。

如在“加法运算律”(苏教版第7册)教学中,在师生由例题内容讨论出“42+13=13+42”,学生初步感知到该算式特点后,提出“你能举出这样的一个算式吗?”并进而出示一组开放性填空题:37+14=14+( )、25+48=( )+()、13+( )=( )+13、( )+( )=( )+( )。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算式特点,形成对加法交换律的深刻认识。

3.让问题涉及学习的反思与回顾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反思与回顾,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增进认知(包括形成正确的认同)、在比较中促进发现、在回想中加深体会、在小结中感悟思想方法。凭借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的反思与回顾,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提炼、提升和数学综合素养提高的有力之举。

如“7的乘法口诀”一课中,在学生编出7的乘法口诀后,启发学生结合板书内容去联系、比较,让他们回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味出诸如“五七三十五”指的是“5个7相加是35”、“5个7是35”、“5乘7得35”和“6个7比5个7多7”、“4个7比5个7少7”等,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回顾编口诀的过程、回味口诀的乘法意义、回想乘法口诀的实际应用,丰富对乘法口诀的认识。

通过问题导学立意、方式的开放,能让学生的学习参与更开放且生动有效。

二、教学表现形式的开放

数学课堂教学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应体现“数学化”、“数学味”,还应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必要地加强一些互动性、趣味性甚至“文艺味”。我们要尽量避免数学课堂教学“纯数学”化,让数学学习在严谨、严密中不乏轻松、喜气,体现出学生学习参与的生动活泼,实现快乐学数学。

首先,老师的教学理念要开明、教学行为要开放。老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走下讲台、放下“架子”、露出笑颜、抖出笑料、引出笑声,使课堂多一些学生活力展现和激情飞扬。曾经有人提出课堂上要让学生“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能开”,很有道理,我们不妨再添加上“笑口能开”,使思与乐和谐共存,让数学课堂能由感性的热闹进步到理性的活力,使学生学习参与的开放被提升到理想的高度。

其次,教学环节中要有开放性元素,能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活动上。在一些课堂上,我们能看到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抢答、辩论、“PK”等,会组织学生主持、论述、演示等,会组织学生以电视节目中的一些表现形式或一些场景性很强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高引导、指导、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水平,增强其开放性,使学生参与学习而有效。

当然,教学表现形式的开放要忌形式化、瞎闹腾,必须体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能表现出应有的教学价值,能达成数学学科和课堂的本质要求。

三、教学内容呈现的开放

小学数学内容具很强的逻辑性、体系化,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生活化。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的把握上,教师“立意”要高,“落点”要活,使呈现过程如涓涓溪流源源不断而又有浪花飞溅。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数学内容逻辑性、体系化强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呼后应”,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技能及思想方法的体系。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中,可以设计如下课始“铺垫”题:一组(3个或4个)每个都由4根小棒摆成的正方形和一组(5串或6串)每串都由6颗结成的葡萄串,让学生快速回答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和一共有多少颗葡萄,并说说是怎么很快得出来的。通过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第一阶段内容)及其应用,为本课学习在方法、思想的迁移作启动。二是结合数学内容的综合性、生活化强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版”,利于学生在直观认识、实践应用的开放式活动中形成经验、深化认识。如在教学“克和千克”内容时,让学生估、称、查找(物品包装上)、交流一些身边物品重量的途径,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重量感”,以对克、千克的认识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可以作不同角度的考虑,可以通过多媒体、现场化等方式呈现,也可以通过学生呈现的方式进行。如在练习教学中就可以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来设计和出示题目供学生练习。

学生学习参与的开放性是基于学生本位的思考,要以“教”的开放为前提,以优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方式、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发展为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践行课标理念,不断改良课堂、改进教学、改善自我。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