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情景喜剧在社交媒体的集体记忆——基于中美情景喜剧的对比

  • 投稿糖琴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60次
  • 评分4
  • 41
  • 0

黄鸿业

【摘要】本文以代表受众接受度的“集体记忆”作为切入点,选取我国情景喜剧受众聚居的网络社区作为研究样本,收集各类对情景喜剧的情感、态度、文化价值观的话语,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得出中、美两国情景喜剧在我国社交媒体上“情感与成长——娱乐”“经典——沿袭”“文化接纳——文化批判”的“记忆框架”;在此框架内,集体记忆具备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其建构反映了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主导性。同时,展望我国本土情景喜剧的发展路径:剧本的“众筹”,多平台的品牌宣传,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回归,以及面向地方文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情景喜剧;集体记忆;社交媒体;框架;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缘起

情景喜剧发源于美国,其以短小的形式(每集大概30分钟左右)和轻松幽默的内容,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1992年,经过译制的美国情景剧《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被率先引入我国,引发收视热潮;而我国的情景剧则以《我爱我家》(1993年播出)为先河,已经有了22年的发展史。在这期间,国内涌现了诸多优秀作品,如《闲人马大姐》《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国外则有经久不衰的《老友记》(Friends),如今仍能吸引美剧迷们每周守候的《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和《摩登家庭》(Modem Family)等。

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类,情景喜剧被大量研究,当前我国关于情景喜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第一是情景喜剧的幽默性(话语)分析,分析的对象主要包括语言、文化、戏剧冲突等;第二是将国产情景喜剧与国外情景喜剧作对比研究(以中美为主),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题材、人物设计、叙事结构、文化差异、制作方式、产业环境等;第三是从文化产业角度研究情景喜剧的发展前景,不少学者提出了“本土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对策。概述之,现有成果大多纯粹研究影视作品本身,将情景喜剧看作文化产品,分析构成其整体的艺术因素,但以受众为切入点分析情景喜剧的接受度则缺少系统、实证的研究。本文将以此为突破口。

情景喜剧老少皆宜,受众出于年龄、生活环境、阅历、时代背景等不同,在观赏时的动机、审美、心理存在天然的差异,从而形成有所区别的对不同作品的“印象”和“记忆”。法国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个体只能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记忆,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进行定位,而这种唤起、建构和定位记忆的文化框架即所谓的集体记忆。可以说,记忆依托于某一个“社会群体”中才有意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部分重要的社会记忆通过社交媒体储存,虚拟社交为公共情感的集体记忆提供了完美的平台,情景喜剧爱好者们通过加入各类社区,发表评论,诉诸情感,结交志同道合者,丰富交往的途径,构建了一种别致的影视狂欢,留下了独特的关于影视作品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的话语,则代表了受众对情景喜剧的接受度。

本文选取我国情景喜剧受众聚居的网络社区作为研究样本,如豆瓣、主题贴吧(论坛)等,收集各类对情景喜剧的情感、态度、文化价值观的话语,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中、美两国情景喜剧在我国受众当中的“记忆框架”,并据此提出我国情景喜剧的发展路径。

二、集体记忆形成的框架

(一)情感与成长——娱乐

娱乐性是情景喜剧的固有属性,但在与美剧的对比中,我国情景剧的“娱乐”性质却饱受诟病,如近年惹来无数争议的《爱情公寓》,被许多网友认为“为了搞笑而搞笑”“剧情生搬硬套”,而《家有儿女》则是“剧情比较搞笑,但剧中人物言语、行为误导青少年”。而美剧则被普遍认为搞笑的同时还十分“有爱”,如《老友记》中被奉为经典的友情,《成长的烦恼》中那一幕幕家长对孩子成长点滴的关爱和引导,更不用说以每集讲述一种人际情感为故事模式的《摩登家庭》了。尽管中、美的情景喜剧都注重在“搞笑”的同时建立人文情感,但两者给予观众的记忆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对我国情景剧的记忆与真实剧情有所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正是由于其负面因素的干扰,连带着破坏了对整部剧的整体记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对比框架下的记忆呈现,当对比的两者换成同为美剧时,也有该种效果,如在不少《老友记》与《生活大爆炸》的对比主题帖中,几乎是一边倒地认为《生活大爆炸》对情感的叙述“尚可”(JustGood),而《老友记》则是“非常棒”(Creat);而我国公认的情景剧巅峰之作《武林外传》,受众对其的记忆就不是单纯的“搞笑”,而是融入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神作”。

同时,大多数受众强调了“与美剧人物共同成长”的情怀,而对我国情景剧的记忆则更多是“陪伴度过少年时代”,如有网友表示“看《老友记》不下十遍,随着自身阅历的增加,每看一次,总会对人物有新的认识”。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剧大多播出周期较长,如《老友记》播了10年,《寻妈记》(How I Met Your Mother)播了9年,《生活大爆炸》(仍在播)也已经播了8年,许多观众都是真正的“与剧中人物一同成长”,而我国的情景剧大多播放周期较短,两三年就完结了,很多观众都是在年少时看过,因此记忆并不深刻。另一方面则是受众随着自身的成长,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让其对美剧的剧情有了新的认识,并愿意再投入时间重温,因此即使成年了也感觉还能从剧中找到归属感。但中国的情景剧制作水准并未达到“让人百看不腻”的程度,受众对其的记忆就仅限于少年时期。

(二)经典——沿袭

我国的情景喜剧是在探索和模仿中起步的,在社交媒体上,受众对于美、中喜剧建立了“经典——沿袭”的记忆框架,而这也是两者在社交媒体上被提及最多的话题。如《家有儿女》之于《成长的烦恼》,《爱情公寓》之于《老友记》,都带有很深刻的“借鉴”烙印。

形成这一记忆框架的原因并不难探寻,随着20世纪九十年代初情景喜剧这一崭新事物被引入我国并大获成功,收视群体全覆盖、创作成本低的特点吸引了影视制作方的投入,而在当时的背景下,最保险、稳妥、易见成效的创作就是模仿和借鉴。作为伴随情景喜剧成长起来的“75后”至“85前”的一代人,他们接触过几乎所有在我国公开播放、在网络上共享的中、美情景喜剧,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下形成的记忆框架显然是合乎实际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记忆框架下,情节创新的情景喜剧则更容易脱颖而出,这也是《武林外传》口碑大好的极重要原因。

(三)文化接纳——文化批判

在中美影视剧的对比研究中,对文化的接受方式和程度是热点话题。而在情景喜剧这一喜闻乐见的跨文化交流平台下,我国的观众展现出了对多元文化的接纳,这也是诸多研究成果中提及的,而在社交媒体上,透过情景喜剧的中、美文化对比一直没有停歇。在社交媒体上,受众普遍接受美剧中的“异类文化”,而对中国情景剧则要求甚高。如受众对《老友记》中主人公们多次不靠谱的爱情经历,主人公之一菲比许多让人不可思议的“怪诞行径”,《成长的烦恼》中麦克的叛逆,《生活大爆炸》中各主人公的低情商行为等,都给予了接纳,并冠以“人物个性的体现”;而在我国的情景喜剧中,文化批判的意味则较浓重,如《家有儿女》中刘星的捣蛋,《爱情公寓》中浮夸、不贴近真实的情节等,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范畴内被批判的家庭和处世行为。

这样的“接纳——批判”框架,既有我国受众对中、美文化的偏见,潜意识下愿意接受外来事物,而对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更严苛;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喜剧传递的情感和伦理价值,《老友记》对友情细致入微的表现,《摩登家庭》对为人处世的深刻理解,《成长的烦恼》对少年成长的点滴刻画,都给予了中国受众太深的记忆。而《家有儿女》《爱情公寓》等除了看时的乐呵,能给予受众的思考还是太少了。也就是说,美剧中对人文情怀的刻画和渲染足以掩盖其中的另类文化,其传递的文化情感符合人类应有的普世价值观,而在借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情景剧由于各方面原因,均未达成理想的艺术效果,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

(四)经典人物(场景)的怀念

尽管中国情景剧在剧情方面有诸多缺陷,但仍然不妨碍其成为我国的观众们寄予厚望和留下美好回忆的影视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受众对中、美情景剧都存在“经典的怀念情愫”,如剧中的经典人物和经典事件就被经常拿出来讨论,网友们将自己代入其中的人物或情节,抒发见解,发表影评。如“《老友记》十大经典画面票选”“《成长的烦恼》的十大成长瞬间”“《武林外传》中你最喜欢谁”等,受众通过对经典人物或情节的怀念,表达对作品的喜爱,在这一点上,中、美情景剧在我国社交媒体上的集体记忆是有共同点的。可见,一些能够深入打动人心或具有戏剧冲突效果的剧情会以记忆的形式长期保留在观众的脑海中,很多影视作品就是依靠某些“闪光点”,让受众一下子接受。

三、研究结论

(一)集体记忆的文化传承价值

集体记忆依托于社会才得以存在并体现它的价值,在社交媒体上,中国观众对中、美情景剧的集体记忆主导和构建了独特的影视浪潮,这股浪潮是情景剧得以广泛传播、经典得以延续的强大推动力,是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年轻的受众通过社交媒体抒发对于情景剧的集体记忆,收获文化交流的快感,让情感得到释放,自身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简言之,上一辈人对作品的记忆实际上就是年轻一辈的“观影指南”,他们会从社交媒体的集体记忆中接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判断影视作品的收看价值,从而让经典的作品得以延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可见,影视作品在社交媒体上的集体记忆并不是单纯的“影评”或“吐槽”,其还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经典影视作品广泛流传、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播的关键要素,社交媒体为优秀影视作品生命力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二)集体记忆反映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主导性

从我国社交媒体上受众为中、美情景喜剧构建的记忆框架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愿意将老牌的情景剧、美国的情景剧奉为经典,却对当前的中国情景剧评价不高,即使同为美剧,如同为多次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获奖作品的《老友记》和《生活大爆炸》,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时,后者也明显不如前者。在社交媒体上,出生在不同年代的受众群体拥有迥然各异的对情景剧的接受度,反映在社交媒体上,就是对比区分的集体记忆框架。究其原因,当前我国社交媒体话语权主导者的主要构成是75后至85前的这一批人,在现实中,他们事业已经小有所成,同时乐于使用新媒体,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接触过所有中、美的情景剧,且已经拥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对作品有更独到的见解,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更能获得其他人的理解,自然更有发言权,也因此成为社交媒体上情景剧集体记忆的主要建构者。

每个时代的受众都有符合自己年龄段的对于影视作品的集体记忆,正如当前的许多年轻人将《爱情公寓》视为对《老友记》的创新和超越,《武林外传》是中国情景剧不可逾越的丰碑,将它们奉为经典一样。可以预见,当如今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接过社交媒体的话语主导权之后,他们也会将自己对情景喜剧的情感烙印在社交媒体上,构建具有自身所处年代特色的集体记忆。

四、情景喜剧发展的途径

在娱乐至上的电视受众审美品位背景下,如何将大众文化的市场需要和弘扬价值观主旋律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本土经典之作,是情景剧制作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剧本的“众筹”

近年来, “众筹”这一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用语进入了新闻行业,记者通过公开报道计划,向社会公众募集新闻报道项目启动资金,被称为“众筹新闻”。情景剧的制作可以参考这一机制,但“众筹”的不是资金,而是剧本,这需要情景剧在进入正式创作之前,广泛采样民意,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也就是说,拍什么、谁来演、怎么播,都由观众的客观喜好统计结果决定。这样的方式有成功的先例,美剧《纸牌屋》就是这样一部经由大数据“算”出来的电视剧,其中包含了对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的调查。在新媒体时代下,日益发达的传播技术能够保证情景剧制作方对剧本“众筹”的需要,目前的瓶颈在于缺少能够将数据分析技术与影视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提出较有创见性意见的编剧人才。

(二)多平台的品牌宣传

在影视作品和综艺娱乐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一部情景喜剧能够得到受众广泛的好评和追逐,除了自身的制作精良,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就是制造吸引受众持续关注的话题,将作品打造成一个品牌。如我国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品牌宣传,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吸引受众广泛讨论和参与活动,就是较成功的案例;而如今风靡全美的《摩登家庭》,除了剧组多次组织有众位主演参与的线下活动,剧中的几位小演员更是社交网络Twitter的活跃用户,并经常与粉丝互动,带动了影视作品的传播度。

(三)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回归

可以看出,社交媒体上受众对于中、美情景剧集体记忆的框架,并不是建立在“哪部剧搞笑”的基础上,而是哪部剧更贴近生活、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伦理、更能让人体会到普世价值中的经典传统文化,如好评度颇高的《老友记》《成长的烦恼》《武林外传》《摩登家庭》等就是此类典范。另一关键要素就是作品的创新要素,如《生活大爆炸》以科学宅男为主角,《武林外传》在我国开辟一种“有内涵地搞笑”的表演手法,就是此类精品。反之如《爱情公寓》则只能刻上“国产《老友记》”的烙印,成为部分受众的快餐文化。中国的情景剧制作需要真正地沉下心来,有“十年磨一剑”的创作态度,富于创新精神,才能实现突破。

(四)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地方文化各具特色,一些地方电视台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情景喜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广东电视台摄制的深具岭南文化特色的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和《新七十二家房客》,上海海派文化情景剧《老娘舅》,就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外来媳妇本地郎》已经连载了2000多集,至今仍在两广热播,可谓连续剧“神话”般的存在,周末一边吃晚饭一边收看该剧成为部分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可见,弘扬本土文化,将目光定位于本地市场,不失为情景喜剧创作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五、结语

中、美情景喜剧在我国社交媒体留下的集体记忆,体现了受众对情景剧的喜爱、留恋和期盼,更彰显了融合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主导决定了情景喜剧的集体记忆,而从长远来看,这一记忆框架有很大的可能在话语权交替后有所改变。无论是出于商业收视,还是文化传承,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一种,我国情景剧的发展仍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受众对情景剧品质精良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产品推广,是其中的两大关键。

(作者黄鸿业:新闻学硕士,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