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纪录片创作与创新

  • 投稿菠菜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53次
  • 评分4
  • 14
  • 0

赵振宇 徐慧敏 万克文

【摘要】中国广播电视从最初的雏形到数字化,网络化,虽然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其基本概念,技术特征和社会功能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纪录片也从广播电视最初的新闻栏目中分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既然纪录片是从广播电视新闻中演变而成的,那么从新闻的视角来看当代纪录片又应该以何种方式来创作,在哪些方面又可以做一些创新呢?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纪录片 创作 创新

一、纪录片的发展史

20 世纪的60 年代到80 年代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初期,这个时候所制作的纪录片是对之前的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基本上是以报道的形式来记录当时的重大事件。例如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是反映信阳地区人民抗旱坚持生产的奇迹;而突破“单一报道型”传统新闻纪录电影模式,开创更加具有文学素养并且在纪录片中增加“情节”、增加人物情感的纪录片是1966 年放映的《收租院》,《收租院》这部纪录片将雕塑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在细节刻画方面做得十分细致,这也是《收租院》播出后收到巨大反响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真正腾飞是在1978 年,当时ENG 设备(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引进中国,使拍摄制作设备携带更加方便,随时可拍,能将声音与画面同步记录使ENG 很快替代原先的老式拍摄设备。与此同时,当时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纪录片栏目,最早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是1978 年9 月30 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祖国各地》,在这之后又相继播出了《兄弟民族》和《人民子弟兵》等栏目。在这时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观念逐渐转化为教化与指导。

90 年代以前,当时纪录片由于政治原因国家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除了当时对国家政治的宣传和道德的教育、行业资料和政论片除外,其余的都被称之为“专题片”。它是归政府部门独立制作或者是由政府管理下的影视机构制作完成。不仅所表现的主题十分严肃并且带有一定的工具性,表现手法也变成了以资料展示并配合旁白解说为主,这也和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国外纪录片有所差别,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纪录片受政治影响较大。

纪录片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是在90年代,当时由康健宁、高国栋编导的《沙与海》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的发展,纪录片的种类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例如精英文化形态纪录片,主流文化形态纪录片,大众文化形态纪录片和边缘文化形态纪录片的出现。中国的纪录片发展还是比较快速的,在新技术的发展和大众的需求下,我国的纪录片已经逐渐走向了一条专业化道路。

二、纪录片的创作

1、纪录片的特征

在讲什么是纪录片的时候我想先讲一个例子。根据英国广播信托(BBC 的监管机构)报道,BBC 名专栏《全景》服装集团Primark 制作的纪录片《首标上架》涉嫌造假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全景》于2008 年6 月播出纪录片《首标上架》专题纪录片,揭露Primark 公司多项非法的行业内幕,并由此获得了英国皇家电视学会颁发的时事奖。但是根据后续调查发现,BBC 制作的这部纪录片中疑点有6 处之多。例如在“关于使用童工”这一片段中,摄像机拍到几名男童在某成衣工厂中进行劳作,但是镜头却并没有拍摄到他们周围的环境只是拍摄了他们手中的衣服,无法确定是Primark 公司并且在片中也没有找到任何与服装相关的证据证明是“成衣工厂”,明显不符合常理。另外在一些片段中,工人使用的缝衣针太过于粗笨无法用于缝制高质量的服装产品,但是这和Primark 公司的实际服装产品质量不相符。由于此次事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英国广播信托组织要求BBC 对这一事件进行公开道歉,《首标上架》这一档节目永久禁播,英国广播公司在2009 年度获得的“时事奖”追回的处理。

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了日本“NHK 特集”特别节目《喜玛拉雅深处的王国—木斯塘》造假后日本电视人展开关于纪录片的大讨论,并且对纪录片制作人围绕着纪录片的本质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当时该项目的负责人介绍,当调查对象被问及“你认为在日本的电视制作人心目中,电视纪录片有无明确定义”的时候,近九成的制作人回答的是“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而在其后续调查中调查人员又发现如果问那些在纪录片制作方面制作经验较少的年轻人的时候他们所给出的答案却与之前的调查结果完全相反,他们回答“有定义”的比例很高。更加有趣的一点是,在为调查对象设置的“请写出您认为的电视纪录片的定义”的这一个自由论述栏内,有近八成的人写下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我们的纪录片制作人对待纪录片的制作还是有着自己的观念的,但是正是由于这些观念过于偏激才导致了纪录片的作假。

这应该是影响比较大的案例了,那么把目光转向国内。在中国,其实纪录片的创作也正面临着同样尴尬问题。

通过上述案例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经过反思从侧面我们把纪录片的特征归纳为下面两点:

要注重写实:纪录片就是要记录现实,一旦纪录片离开了真实,那么纪录片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纪实的价值。

责任心大于一切:纪录片制作者要有一定的责任心。通过上述的案例,为什么在调查中关于“纪录片有无明确定义”一题中回答有明确定义的是那些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正是因为他们初来乍到拥有着较强的责任心。所以制作人员一定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忘本心,对观众负责同时也是为自己负责,做出更好的纪录片,与观众建立起信任。

2、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它展现的内容是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并且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人和事物进行加工从而展现事物的本质。但是这样的艺术加工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作为这样一种没有明确规范的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从虚构到非虚构再返回到虚构的这样一个循环发展的曲折过程。

纪录片现有的主要制作理念主要有平民化制作理念,用纪录片以公平的方式表达公众的态度;纪录片并不单单是对客观事件的简单记录,也不仅仅是充当影视留声机的作用,而是通过记录者的思维活动,跟随着记录者的观点思路创作出的艺术样式。同时为了提高收视率,在纪录片的创作当中可视性,娱乐性也有所增强。

3、新闻与纪录片创作的区别

纪录片在写实的方面与新闻十分类似,但是新闻的时效性远比纪录片要强很多,一个新闻过了期限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而纪录片则不然。在这里我想引用美国著名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先生的一段话,他说:“在纪录片工作中,我想说我所做的另一个努力是,我必须要把我拍的纪录片同新闻片有所区别。因为新闻片是让你比较迅速地通过一个瞬间得到一个现象……纪录片不是以一种归纳总结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我所做的事情是:对于一个要拍的题目,是在拍片过程中去研究。当我脑子里去想这个题目的时候,到制作结束,一般来说,要经过一年时间,而不是非常仓促地一挥而就。”①

新闻片的制作更加看重时效性,但是纪录片则是对新闻的更加深刻的挖掘,纪录片所展示给大家的是一个新闻事件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纪录片就像酒一样是值得别人细细品味的。

4、专题片与纪录片创作的区别

由于专题片的商业用途要多于纪录片,所以也就导致了专题片的宣传功能注定要大于纪录片,所以在专题片创作的时候大多采用画面配解说的创作手法,而纪录片则不然。而且专题片在创作的时候具有顽强的目的性和强烈的主观性。

5、故事片与纪录片创作的区别

故事片在创作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悬念的设置而且要考虑到细节的捕捉是否完美,有时还要考虑到高潮和冲突的各种铺垫等等,并且故事片在创作时缺乏真实性。举个例子:1920 年,美国人罗伯特·J·弗拉哈迪以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为影片主角,拍摄了《北方的纳努克》这部片子。该片主要纪录了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的生存状态。弗拉哈迪用他的镜头“真实再现”了爱斯基摩人传统捕杀海象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该片段所表达的真实感让《北方的纳努克》之成为纪录片史上最永恒的乐章之一。在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该片可以说更是以其惊人的魅力,大放异彩。但是,弗拉哈迪所拍摄的却并不是纳努克一家当时真实的生活方式,而是纳努克及其家眷回忆起来的情况。尽管《北方的纳努克》里那些纯洁的目光以及目光里的朴拙和童真依旧让今天的观众为之感动,但故事片依旧是故事片,搬演的痕迹仍然存在只不过这并不影响观众的欣赏。

三、纪录片的创新

纪录片要创新就需要纪录片的制作人具备创新意识,不能被纪录片的传统模式所固化,要敢于超越,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对其他的模式的长处予以肯定并转变自己的方式。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所处的认知误区和思维固化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千篇一律的长镜头和乏味的“原汁原味”。创作者们在拍摄纪录片时付出了脑力和体力劳动但是观众却对这样“固化”的东西逐渐失去了观看的耐心。②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为观看“相同”的东西付出多余的时间。

我想编剧们应该尝试着独立思考脱离纪录片的“模板”,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重新挖掘纪录片的看点,了解观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让纪录片可以与观众产生共通点,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符合生活的逻辑是纪录片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不虚假地创造生活当中的“真实”。让观众看到一个眼前一亮并且具有极高信任度的纪录片这既是观众之福也是编剧的荣幸,我想这也是纪录片编剧们所真正要耗费时间去思考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5

②高鑫,《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演递及其论争》[J]《. 现代传播),2002(4)

(作者:赵振宇,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4 级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徐慧敏,江西师范大学2014 级政法学院学生;万克文,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