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学生走出课堂作文的樊篱

  • 投稿毛线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17次
  • 评分4
  • 59
  • 0

葛奕贤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课堂作文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阵地。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似乎不太理想。课堂作文有着诸多的显性的和隐性的要求。比如,规定了时间在一节课之内;规定了题目,顶多是多个选一个;规定了相应的训练要点,一次训练必须运用某种技法。这样规定的唯一考量就是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而忽略了考场作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更像是一次成果展示。课堂作文则不然,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尝试与练习的空间。没有课堂作文的实效,写好考场作文只能是空中楼阁。但在课堂作文教学中,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诸如些学生对训练的话题有不感兴趣,无话可说;训练的要点限制了学生表达上的自由,不能尽兴;时间仓促,个人水平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写作当天心情不好,根本无心写作。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都被忽略了。于是看到了一篇篇被逼出来的作文,虚情假意,粗制滥造。当然课堂作文也并非就没有佳作,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具有倚马可待之才。在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今天,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要义。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走出课堂作文的樊篱,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回归生活,培养学生自觉写作的意识

在课堂作文中,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无事可写,抓耳挠腮,痛苦不堪。但课后同学之间聊天时却眉飞色舞,妙语连珠。在和这些学生交流时发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都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素材。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就写不出来了呢?

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写作意识。当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从没想过这是可以写进作文的,所以他们就缺少了对此类事物的持续观察和深入思考。到了课堂上,时间有限,再去筛选材料,挖掘事情的内涵,当然效果不好了。如果能够打破只能在课堂作文的樊篱,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就注重提醒学生关注生活,培养他们自觉地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也就培养了一种自觉写作的意识。久之,一旦生活中遇到值得一写的人或事,他们就会条件反射般有意识地去琢磨,这样就不愁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曾经,一节体育课测试长跑,一位女生体育不太好,跑着跑着就落在了后面。为了不至于重考,她和另一位同样落在后面的同学展开竞争,你追我赶。虽然她多次想要放弃,但她不愿输给另一位同学,顽强地坚持着。即使最后还是输给了对方,但她在冲过终点的刹那,脑海中闪出一个想法:今天这事不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于是一篇作文的构思在操场上完成了。笔者看到她在交上来的一篇作文结尾写道:“这一次虽然我还是输了,但我坚持到了最后,战胜了自己,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吗?”而能够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就是源于她平日里养成的自觉写作的意识。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即语文”,不是生活中无事可写,而是我们缺少自觉写作的意识。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每周上交一篇作文,一周之内,随时可以。如此,看似放宽了要求,实则无形中培养了他们时时观察生活,时时搜寻写作素材的好习惯,这样在灵感来到时,才能及时地捕捉住。孔庆东在《庆东作文秘诀》一文中认为:“不要把作文当作考试项目来对待,不要考试时才写,不要老师要求时才写。作文的功夫全在于平时的随意训练。”[1]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自觉的写作和写作的自觉。

二、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私语化的表达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而事实却是,课堂作文大多中规中矩,遣词造句俗套无味,写老师便用红烛、园丁这样的喻体,写母爱都是温柔如水,写父爱都是坚强如山。读来让人生厌,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表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教师心态保守,为了求稳,给予学生说话的空间和机会少之又少。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写作模板。从文章开头到结尾,每段写什么内容,共写几段,每段写多少字都有明确的限制。写作不再能让学生尽情倾吐个人情怀,不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套用“公式”。久之,学生写作的激情逐渐褪去,思维日益僵化。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固然思想健康,中心突出,但文字背后却空空如也。在张扬个性解放的今天,学生却在一步步地迷失自我。作文本应该成为学生心灵倾诉的渠道,私语表达的空间。而课堂作文樊篱太多,束缚了学生飞翔的翅膀,也让作文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教师能够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让学生忠于内心真实的感受,大胆地用自己喜爱的说话方式去表达,并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定能写出有血脉的文章。比如一位学生的习作《另一种父爱》一文,文章开头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位父亲:

这是一个将近四十岁的男人,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背对着我,每天都穿着黑外套黑裤子黑皮鞋,一副冷冰冰的模样,他几乎没对我笑过。每天天还没亮,便匆匆吃过早点头也不回,招呼也不打地推门而出,晚上推开家门又是将包一放便回到卧室去。即便是双休日,他也不会带我出去游玩,只会对着电脑抽着烟。这便是我的爸爸,我讨厌的爸爸。

而当“我”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向爸爸报喜时,他依旧冷漠,“我”空欢喜一场,情绪激动,出言不逊和爸爸争执了起来,眼看无法收场,妈妈从中劝慰了“我”:

妈妈也急了,匆匆放下碗筷,把我拉到一边,厉声说道:“你这孩子,真不懂事,什么话都往外说,口无遮拦的。”“我没说错!”我依然坚持自已的立场。妈妈便心平气和地对我说:“你爸爸是爱你的,只是你没发现罢了。你想一想,谁辛苦赚钱养家,谁对你要求严格,谁在你睡着后为你盖被子……这些你也许都不知道。当年我怀你的时候,身子弱,你爸爸每天早上为我洗脸、为我做早饭。打理好家中一切才去上班,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半句。在听到你第一声啼哭时,他也……”我再也忍不住了,径直走向爸爸的卧室。

这才是真情实感,父亲的形象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慈爱和善,而是冷淡沉默。透过父亲的表象,我们看到了一个饱尝人生艰辛,为了家庭默默奉献,却不被儿女理解的父亲形象。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表达个性化,给予学生以私语独白的空间,忠于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文章。

三、“投其所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很多时候,课堂作文教学总是热衷于写作技法的讲解,除此,便以为作文课就没什么好上的,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这一关键因素。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水平的发挥,甚至扼杀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特别是作文的命题,带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叶圣陶在《谈作文教学》一文中指出:“平时让学生作文,出题非常重要。要让学生们写他们知道的或者经历过的事物。如组织学生到什么地方去参观,就让学生写参观所看到的东西。总之,要让学生写脑子里有的东西。”[2]

所以善于倾听,走进学生的生活,去了解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关注什么话题,对哪些方面感兴趣,“投其所好”去命题,方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笔者经常在课外活动时和学生聊天。了解到,大家都比较喜爱听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特别是由方文山填词的《青花瓷》,原因是歌词的意境很美。歌词中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构成了婉转中带着淡淡怅惘的意境。其中对于譬喻、倒装、转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较为成熟。于是笔者就设计了“学习诗歌创作的常用技法—以《青花瓷》歌词为例”一课。学生由于喜爱这首歌,带着热情来学习,效果显著。课后笔者要求大家运用今天学到的诗歌创作的相关知识,也尝试着写一首诗歌。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诗:

清明雨后 心中结满春愁

暖风轻抚 那是你的温柔

家门路口 你的叮咛已不再有

不曾远走 你的笑容却还依旧

四月的花 开满牵挂

一句一句都是你熟悉的话

四月的树 早已萌发

我天真的疑问又谁来回答

雨飘洒 雨飘洒

晕开了一幅泼墨山水画

伞落下 伞落下

淋湿我的思念遥寄天涯

这首题为《清明遥寄》的小诗虽然还显得稚嫩,但是构思完整,特别是能够抓住花、树、雨这些富有清明特征的意象,细腻婉约的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了出来,在一种古典气息之中散发出淡淡的哀愁。

由此可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倾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因势利导,才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统而言之,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作文的种种樊篱,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创作,才能实现鲁迅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提出的要求:“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3]这也应该是写作的一种回归吧。

注释:

[1]孔庆东.摸不着门:孔庆东谈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葛奕贤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 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