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化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究论文(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7
  • 阅读量661次
  • 评分0
  • 0
  • 0

  化学可以说的现在很人都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了,而化学教学也来说进行了改革,运用灵活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学习化学。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化学教学的相关论文,来供大家欣赏借鉴。


  第1篇:化学教学中融入茶文化探究


  王素玲(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教学与茶文化的融合,旨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营造更加宽松浓厚的教学氛围,使更多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中获得知识,同时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关键词:化学教学;茶文化;素质教育


  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茶文化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茶文化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将茶文化融入到化学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茶文化中的教育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化学教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积极的意义。


  1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学校开始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即在学校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希望以此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文化营养,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与认知。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化学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但是不可否认,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化学教学过程中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传统文化的知识融入得过多,与化学教学主题出现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由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化学教学中,并获得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把握。首先,教师要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即化学知识为主,传统文化为辅,从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进行合理的融合,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进一步加深对化学教学内容的学习。其次,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向辅助引导转变,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能够将传统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内容更好地渗透到学生中去,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最后,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互动,尤其是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生动的试验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由此可见,将茶文化与化学教学相融合,能够营造一个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还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化学教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教授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技能,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可以更加真实、全面地掌握学习流程,亲自动手,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意愿。其次,将传统文化融入化学教学中,但仍需要突出教学主题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化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得到更全面的掌握和渗透。


  2化学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的设计路径


  2.1营造浓厚的文化情境


  将茶文化融入化学教学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茶文化的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更多知识。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之前,应适当地讲解一些茶文化知识,并以此为着力点,将化学课程内容导入,使二者更好地衔接起来。教师可以将茶文化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告知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对茶文化知识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茶叶中所含的各种成分,将茶文化与化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说,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要紧紧围绕着化学这一内容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物质成分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将茶叶物质融入这一课程当中。对于其中一些概念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泡茶这一教学示范,为学生讲解泡茶的步骤,在泡茶过程中,茶叶中的成分会通过水进行溶解,这正是化学中所研究的固液萃取方法,目的是为了将固体中的混合物进行分离。而泡茶正是利用热水将固体茶叶中的成分溶解到水中。通过教师演示泡茶过程,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化学原理,通过观察后会发现泡茶与化学研究有相似之处,也会对化学原理有一定的认知。通过这种茶文化的渗透延伸,学生对化学原理会有更直观深刻的理解,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浓厚的茶文化情境中,原本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为了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茶叶的炒制过程,涉及到茶多酚的氧化和营养价值的分析,不仅能够很快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对茶叶的成分与作用进一步地学习了解,增强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2将茶叶与化学实验相融合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茶叶的讲解与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茶叶成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此作为着手点,更系统地讲解茶叶中所含的成分以及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茶叶成分的检验,了解到预处理和成分检验两个检验步骤。首先,针对植物中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展开预处理操作,通过运用溶剂或灼烧等方法对物质进行预处理。接下来对完成预处理的成分进行溶解,目的是完成后续的化学实验。通过实地参与试验,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深深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对知识的学习和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化学实验中,为了能够提高精准度和实验效率,需要遵循简便、少干扰等原则。通过对这些方面知识的了解,学生对植物成分检验有更多的了解。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例如设计茶叶成分检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进行检验,针对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物质、钙、铁等元素进行检验,验证茶叶的抗氧化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试验的具体操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对茶文化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3构建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


  化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通过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化学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化学概念的分析来讲解化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构建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在茶文化与化学知识的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的化学知识,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向学生讲述茶中所含的各种物质,通过试验,发现茶水的化学特质,根据不同的化学概念进行分析,组织和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概念进行交流,从中了解二者的不同,更好地统一和记忆概念。例如,在对茶多酚的分析研究中,可以创新检验方法,使对茶多酚的检验方式更多样化,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不断深化过程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不断的创新发展。为了能够进一步丰富化学教学资源,将茶文化融入化学教学中,能够将茶文化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制茶、泡茶等试验,让茶文化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对化学知识与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去。


  第2篇: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李玥1张贤金2(1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福建厦门361000;2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25)


  摘要:针对农村校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学习意愿低、学习效果差的问题,从调整教学顺序、加工学习素材、重视原理讲解、设置扮演环节等方法入手,提升学习素材兴趣性的同时设置适当的参与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精选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取得了一些效果。


  关键词:农村校;教学有效性;素材加工


  作为一名到农村校支教的城市初中化学老师,笔者遇到了一些之前没有遇到的困难:讲练了很多遍的化学反应,学生还是一错再错;学生每天期待上化学课,但能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学生非常喜欢化学实验,但面对实验类试题却一筹莫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思考,笔者发现农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多停留在表象上,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多使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实验的热情多来自于简单模仿的成就感。为解决以上问题帮助学生学好化学、体验化学的深层之美,笔者改变教学策略从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入手,通过加工学习素材增强学生对素材的操作性[1]和参与性,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主动性。


  一、化学用语强调方法分类训练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学生与化学绚丽初见后若不能及时掌握相应的化学用语就会出现现象与书写的断档,因为“看不懂写不出”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动力,感兴趣的只是实验现象的表象。


  由于农村学生群体的特点[2],若按教材顺序第四单元开始学习化学用语会错过学生对化学兴趣的第一个峰值期,也就错过了学习化学用语的最佳时机,加上农村学生惰性心理和不良学习习惯,农村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用语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笔者尝试将化学用语提前到序言部分就开始引入,化学用语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完成的记忆性知识,而是一种在记忆基础上的反复训练习得的技能性知识。调整教学顺序后首先要建立起“临时”的元素与化合价概念,让学生对元素与化合价有一定程度的初步认知和理解,给概念一个意义。然后将元素符号的记忆与元素对应常见化合价结合起来一起记忆,以一天记住1组的速度逐步推进。当这些化学式书写的“组件”记忆熟练后,先让学生明白化学式不是死记下来而是根据规律写出来的,就像学骑单车一定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再设计练习反复训练“组件”之间的拼接,练习中先让所有正一价的“组件”与同一个负二价的氧元素拼接,让学生理解所有正一价的“组件”在与氧元素组合时方式是相同的。再将氧元素换成其他的负二价“组件”依次反复练习,在不断地应用中学生慢慢熟悉并记忆“组件”,让学生从模仿、实践到最终掌握“组件”间的拼接规律,熟练书写化学式。


  在从化学式到方程式的学习中,强调化学反应中“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符号表达”三位一体的关系。对照反应物的性状、对照《美丽化学》中慢放化学反应的视频,先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再观察反应所需条件、分析产物标注,在教会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本质后与学生一起配平方程式。


  二、原理教学深入实质演绎过程


  想要转移学生对化学表象的兴趣,深入了解化学本质、明了化学原理,授课方式至关重要。单纯的演示、讲解对农村校同学而言参与性不足,不能让同学们真正动脑思考,为此在原理教学课中设置扮演环节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在水电解的教学过程中,请两名男同学四名女同学上前扮演两个水分子,模拟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变化。在表演过程中提示学生首先要动起来,因为微粒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不断运动;请其他同学观察水分子的组成,并请扮演的同学先分别说出自己是氢原子、氧原子,再三名同学齐声喊出“我们组成了水分子”,由此复习原子与分子的关系。并提问“此时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是哪种微粒?”借此复习分子的概念;再由教师扮演“电”模拟通电条件,六名同学彼此分开,请其他同学们判断此时还存在水吗?进一步深化分子的概念;最后再请六名同学组成氧分子与氢分子,请其他同学判断整个过程这六名同学本身有没有发生变化,以深化原子在化学中不变的特征,并总结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在复习复分解反应的原理与条件过程中,笔者也设置了类似的学生扮演活动,请四名男同学上前,分别抽取写有银离子、氢离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的牌子并举在胸前。然后由教师介绍讲台一侧的是硝酸银溶液,另一侧是盐酸溶液,请四种“离子”回到自己的“烧杯”里,此时提示扮演的同学要动起来,请其他同学观察并说出烧杯里存在的微粒名称及其状态。然后教师说“两个烧杯的溶液在讲台上混合”,四名同学跳上讲台,扮演银离子和氯离子同学抱在了一起,另外两名同学保持分开,此时教师请其他同学观察原本在两侧“烧杯”里配对离子现在有什么变化?是不是相互交换了成分?再提问为什么这样的交换得以发生?最后由四名同学自己用不同颜色粉笔把自己扮演的离子在黑板上写出刚才演示的整个反应,再由教师根据板书复习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三、基础实验重视原理多元示范


  分组实验课总是学生们最期待的化学课,但课堂上学生们有的在机械模仿、有的更是把各种仪器、药品胡乱组合。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实验的意义和操作的原理都不理解,兴趣和动力只来自于动手操作新奇的仪器药品,对此在实验前教师要解析清楚操作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意义[3]。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制取实验,该实验既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又需要老师充分演示。实验中有很多注意事项,对于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的学生而言,想要记清楚先要想明白。设置合适的“讲解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的意义,也就记清了注意事项。例如“试管口要向下倾斜”操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那么“冷凝水来自哪里?冷凝水会导致什么?”也要跟学生讲清楚。冷凝水可以从厨房中白糖变潮的生活现象讲起,让学生明白固体小颗粒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高锰酸钾粉末是固体小颗粒也会吸收水蒸气而含有一定量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水变成气态离开高锰酸钾,随氧气向试管口移动,其离开热源形成的液态水就是冷凝水。冷凝水的流向由试管倾斜方向决定,若试管口未向下倾斜,水就会流向热试管的底部引起高温试管的突然受热不均从而造成试管炸裂。这样的讲解看似费时,但对于农村校学习意愿较低、记忆习惯较差的学生而言,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


  实验讲清楚后还要做明白,在把各种注意事项转化成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实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农村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演示虽然标准到位但请学生进行演示虽然操作不尽完美全班的收获更大,同学们抱着“找茬”的心态会听得、看得更用心。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用手机拍摄同学们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后的总结环节投影这些照片让同学们一起寻找应该改正的点巩固当堂所学。


  四、探究实验多维观察开放设计


  探究实验的思维提升不是一个单向的“输入”过程,就农村校学生而言更需要的是提供一个具有趣味性、操作性的学习素材。经教师指引、学生的思考形成一定的认识后,给学生一个平台能“输出”自己的思想,进而进行总结和提升。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是化学史上的经典实验,也是初中化学第一个重要的探究性实验,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接触的第一个涉及“气压变化”的实验。为说明水的移动与压强变化的关系,教师往往会设置用注射器吸取烧瓶中空气模拟瓶中压强减少导致水进入烧瓶的铺垫性实验加以说明,这种方式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教学效果也不错,但压强的变化的过程始终没有被真正“看到”。在上述教学完成后,补充手持技术实验就可以通过图像完整地显示出整个实验过程中体系中气压的变化,并能回答“红磷熄灭后体系内氧气是否剩余?”这个依靠传统实验回答不了的问题。农村校的同学们对于手持技术的各种传感器很感兴趣,实践中笔者用木炭替换红磷加装手持设备重做测定实验,并对实验后压强变化的“异常”进行分析,启发同学从实验数据图像上寻找可能的原因和验证的方法,农村校的同学们很快想到木炭燃烧后氧气含量在不断下降但压强不变是由于产生了二氧化碳,提议加装二氧化碳传感器,由学生操作加装二氧化碳传感器后再做实验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


  在酸碱中和滴定的传统教学中,受实验操作和反应现象所限,对于反应中酚酞突然变色和全程温度变化两个知识点,没能给学生一个可以进行思考的素材,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述去理解和记忆。实践中笔者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加设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重做中和滴定实验,同学们看着曲线形成,注意力非常集中。经过讨论同学们可以自己得出pH=7时,是H++OH-======H2O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比用手触摸烧杯壁更深入的了解了反应中温度曲线经历了升高、峰值、下降三个阶段,清晰的感悟到中和反应中各种量之间的关系。


  农村学校的学生需要更具操作性、参与性的学习素材才能真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新情景和新事物调动起他们的求知热情后要及时让他们理解所接触内容的本质,并以已有知识体系或身边熟识事物为支点建立联系,以他们现在有的学业基础进行变式拓展。由于农村学生的课外落实情况差,只有把握课堂充分的开启他们的思维及时辅以适当训练,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