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问题情境从何而来

  • 投稿洪嘉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33次
  • 评分4
  • 45
  • 0

——以“走进文化生活”为例

薛亚春

摘 要: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课堂问题的常用形式,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探究原因和解决方法,都不能停留在对课文的梳理层面,应该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善于在学生知识的困惑上、生活的纠结处、社会的脉象里进行问题设计,追求“问题性”的问题呈现,激发学生真正的思考。

关键词:问题教学 问题情境 问题设计

作者简介:薛亚春,女,江苏省苏苑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马赫穆托夫认为,有一种课是“非问题性”的,是“复现性掌握”(学生并不是始终在“发现”),另一种课是“问题性的”,是“创造性掌握”,即主要靠教师创立“问题情境”,而由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学习问题”。

一、问题情境来自学生知识上的困惑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许多教师习惯于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满足于提问一些教材确认性的问题,或者反问式的非教学性问题,如:“走进文化生活”的课堂问题一般是: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什么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如何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为什么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只要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奏响主旋律吗?一堂课貌似提出、解决了好多问题,但在本质上都是“非问题性”的,充其量只是教材文本的梳理,是书本知识的“复现性掌握”,始终没有“发现”。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奉教材为金科玉律,没有自己的话语,没有基于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教学与发展人的教育目标南辕北辙。

真正的问题教学,应该是由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刺激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思维活动中,创造性地掌握知识,优化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心理品质。问题教学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关键则在于问题设计,问题从何而来?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体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混乱,如有学生在预习笔记上就问:书学了一半了,可我还是糊涂,文化到底是什么呀?是啊,尽管教材里专门有“文化是什么”的标题,也有相关的大量解释: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教科书的表述是模糊的,许多老师的理解也是混乱的。在组织教学时,我就把学生的这个困惑作为课堂思考探究题呈现,在你一言我一语后,介绍台湾公民教育教材对文化内涵三个层次的划分:其一:器物层次,是指人们创造出来的如建筑、服饰等器物或技术,亦即物质文化;其二:制度层次,是指人类建立的各种制度,用来约束或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对于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其三:理念层次,是指人们精神生活中所拥有的各种思想,包括理想、信念、价值等,它影响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判断。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关联,理念层次落实在文化生活中的所有层面上,就如婚戒,是一种器物,更是代表着两个人相亲相爱并遵守婚姻制度的一种承诺。同时,文化不同层次的发展速度不一定是同步的,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兼顾三者的发展,防止文化失调。

把学生在预学时迸发的思维火花作为老师课堂问题设计时的来源,学生油然获得一种被重视、被关注之感,更有一种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学习时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问题情境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矛盾

现代大众媒体以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广泛而密集的信息网络、高覆盖率的发射系统,使其成为社会的舆论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当代人的文化生活都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许多学生体察过家长和老师,对手机、电脑、网络的“仇视”:当媒体不断曝光网络色情、骗局、暴力;当学生沉溺于网络而无心上课、考试在用手机作弊时;当深夜孩子在被窝里,可QQ的头像还在闪动……一场监视与反监视的斗智斗勇,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彼此的心头。

我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这个纠结设计成课堂讨论题:有观点认为,大众传媒,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低俗、落后、腐朽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播的根源。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从书上可以了解:低俗、落后、腐朽文化得以存在、传播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经济的与政治的缘由,这不是重点。关键是通过讨论,学生明晰这样的逻辑:当下的文化生活离不开大众传媒、信息网络技术。但大众传媒、信息网络技术只是文化传播工具,作为工具其价值是中立的。因此重要的是其传播的内容,这取决于传播人。更为重要的是获取内容信息的人,要能鉴别,要会取舍。手机、电脑、网络撇开它们作为商品的质量好坏之分,本身无所谓性质上的好坏,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烦恼由此滋生。

把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设计进课堂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生活的探索、发现的平台,通过讨论澄清认识上的偏差,有利于学生理性客观地想问题、办事情。

三、问题情境来自当下社会的脉动

现代社会整体节奏加快,物欲汹涌,竞争无处不在,弥漫着心神不宁、急功近利的浮躁脉动,追逐时尚流行,喧嚣的作秀,快餐式的“悦读”,使人的内心浅薄,精神家园荒芜。

我特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经典与流行”,“流行与主流”,我们有怎样的判断和选择?同桌对话,班级交流……我展示了两幅画:一幅是梵高的《向日葵》,学生脱口而出,只活了37岁的梵高,画家生涯没超过十年,留下了大约850件油画和几乎同数目的素描,在当时他的作品很难被人接受,活着时唯一售出的作品就是《红色葡萄园》。但他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有深远的影响。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是从他的艺术中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他的许多画在今天堪称经典。另一幅则是中国清朝内廷供奉金廷标的作品,在世时他很显赫,人们争相收藏其画,但死后被人淡忘。

从梵高与金廷标的比照中,学生的判断相当精彩:在文化史上,经典作品不一定是当时的流行作品;而当时流行作品也不一定成为后来的经典作品。真正的经典作品一定具有深厚内涵,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优秀的流行作品经过时间检验和历史积淀后也就成了后世的经典。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流行文化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学生们模仿老师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自己搜索实例,在前后左右切磋后的判断相当到位:流行文化并不一定能代表主流文化、先进文化;一些流行的东西还会带有旧文化的糟粕。

我们的选择应该是:选择——享受流行,走近——走进经典,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课堂问题设计时揉进社会的脉动,旨在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心系天下未来。

佐藤学认为:学校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进行的学习的场所。课堂是一个生命体,蕴含着的诸多矛盾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体现教学的设计性,它彰显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价值,预设越充分,生成才越有可能和效果;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它凸显的是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问题是需要设计的,问题从何而来,它源自教师的情怀。

(责任编辑:王葎)